他长期与乡亲们守望相助 本报记者 丁宏伟 通讯员 刘 舸 张 红 文/图
邵晖在为患者诊治疾病(左三)
平舆县庙湾镇卫生院副院长邵晖,是当地的名医。全县开展“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两年多来,他作为乡级签约的家庭医生,每个月都为贫困户、签约患者进行巡诊,紧张的工作让邵晖“累并快乐着”。 重新回到乡亲们中间 1988年,邵晖如愿考入一所医学院校,1991年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平舆县庙湾镇卫生院工作。 当时,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力量十分薄弱,全院仅有10名医生,负责人就让邵晖担任内科医生、麻醉师工作。怀着饱满的工作激情,邵晖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总结诊疗技术,逐步成为一名称职的基层全科医生,尤其擅长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 2011年,平舆县妇幼保健院负责人诚邀邵晖来医院工作。邵晖的妻子就是该院的妇产科医生,她非常希望丈夫回到自己身边。随后,邵晖被调入平舆县妇幼保健院工作。然而,令人想不到的事情是,2014年3月,邵晖毅然回到庙湾镇卫生院。原因是在他离开家乡两年多的时间里,每天都有庙湾镇的患者进城找他看病,特别是里湾村70多岁的老人高清明,身患慢性阻塞性肺心病,长期依靠邵晖为他诊治疾病。高清明流着眼泪对邵晖说:“您一走,俺可为难了!”众多乡亲的不舍与期盼让邵晖深受感动,他积极争取回到乡亲们中间去。 他对患者情最真,患者对他情亦深 长期以来,邵晖之所以赢得患者的信任,不仅因为他治病水平高,还因为他时刻想着群众。邵晖每天始终在7时之前赶到卫生院,7时10分左右已坐在诊室,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说:“我的患者多是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我上班提前一分钟,他们就会有更多的治疗时间。”患者每天很早就在他的诊室门前候诊,这成为卫生院里不变的“风景”。由于患者众多,难免发生拥挤现象,邵晖总是一边为他们诊治,一边安抚着大家,让每位患者都能看好病,满意地离开。 作为农民的儿子,邵晖最了解农村患者的不易。他坚持要求自己做到“三个必须”:诊断必须严谨、精准,不能出现误诊;检查必须切合实际、应查则查,不做不必要的检查;开处方必须从疗效和减轻患者负担方面考虑,开小处方,不开大处方。 目前,来找邵晖看病的患者多是经济较困难的农村留守老人,邵晖经常为他们垫付医药费。多年来,邵晖曾为患者垫付了多少医药费,早已是一本无法算清的账。然而,他对乡亲们的真情,大伙儿却记得很清楚!几年前,他长期为庙湾镇一位90高龄的老奶奶治病并给予照顾。为了表达谢意,她为邵晖缝制了一双精美的绣花鞋垫,委托女儿送到邵晖手中。这双绣花鞋垫激励着他为群众的健康不懈奋斗。 基层全科医生,肩上扛着责任 自2016年以来,平舆县开展了“互联网+分级诊疗”健康扶贫工作,让县、乡、村各1名医技人员与一名特定贫困患者开展“1+3”签约服务,并明确各级医技人员的责任分工和巡诊的对象范围、巡诊频次,实行定期上门巡诊,当好贫困患者的家庭医生。两年多来,作为签约的家庭医生,邵晖每个月都要到他分管的里湾、大卢两个行政村,对31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249名签约患者上门巡诊一遍,掌握患者用药和康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为他们提供疾病预防、康复保健等服务。同时,邵晖建议在该院创办全县一流的中医馆,为本镇贫困患者接受中医保健治疗和康复训练创造条件。自中医馆创办两年多来,邵晖坚持对医务人员进行指导,并审核患者的中医保健治疗方案等。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基层全科医生和卫生院的技术骨干,邵晖采取每天查看病历书写记录、定期开展“查房帮带”、讨论典型病例等方式,带领年轻医生取得进步。特别是在2014年,邵晖担任业务副院长后,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医务人员进修学习的措施,使全院整体服务能力、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该院的门诊业务量等各项指标均稳居全县乡级卫生院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