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医学百科全书——《圣济总录》 □黄新生
俗话说:“不懂五运六气,遍读方书何益?”有一本大型方书,有力地推动了运气学说的发展,这本方书就是宋徽宗在政和年间(1111~1117年)组织医学家征集民间及医家所献医方,结合内府所藏秘方,经整理汇编而成的《圣济总录》。《圣济总录》大量引用运气学说的内容,将60年的运气图一一列入其中,包括主运、客运、司天、在泉、客主加临等诸多变化规律,突出了运气学说的重要性。更为重要的是,《圣济总录》收录医方近2万首,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针灸科、正骨科及养生、其他杂治等,凡病因、病理、方药、炮制、服法、禁忌证等均有说明。《圣济总录》内容极其丰富,堪称宋代的医学百科全书。《圣济总录》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由政府组织编纂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 《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共200卷,1~4卷为总论部分,大量论述了当时盛行的运气学说及叙例、治法等;5~200卷为各论部分,论述了诸风门、诸痹门、伤寒门、中门、疟门等66门病类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圣济总录》在编次分类方面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以病分门”,首创了以病证分门为主的分门编次体例,其编次分门受多方面影响,其中北宋医学分科起着主导作用;每门之中又分若干病证,每一例病证先论病因病机,次列方药治疗,条理清晰,词语简明,既有理论,又有方药。在理论方面,《圣济总录》除引用《黄帝内经》等经典医学的内容外,结合各家论说,加以阐述;在方药方面,大多选用民间经验良方及医家秘方,疗效较可靠,立方精奇,寓意深奥。 《圣济总录》充分反映了当时的医学及方剂学发展状况,具有以下特点。 重视临床实践 继承创新并重 在内科方面,《圣济总录》一是指出胸痹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证候。病机为心的气血阴阳虚损,兼有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热结,使心之络脉痹阻不通而发为胸痹心痛。引起胸痹心痛的病因多为饮食不节、起居失常、寒热失宜等。治疗胸痹的方法众多,《圣济总录》主张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这对现代防治冠心病具有启发作用。二是关于头痛的方剂共有113首,认为外风是导致头痛的主要因素,川芎是治疗头痛的第一位要药。三是在心病治疗方面提出补不足、泻有余的治疗原则,重视调顺阴阳、润养心肺、调气益血安神、镇神调心、标本兼治等治疗方法。组方具有寒热并用、升降同用、补消同用、温清并用等多种配伍方法,注重补气药、温阳药、辛温发散药的应用,活血化瘀药用量很小,对今天心病的临床用药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外科学方面,一是外科方剂突出开结、宣透、通利、调补的特点,如主治恶疮、乳肿的木香丸方,开结药物为木香、陈皮、枳壳、川白芍、槟榔,宣透药物为羌活,通利药物为大黄、牵牛子,调补药物为人参、附子。二是对于痈疽证治多用温药,针对不同时期辨证论治。三是重视皮肤病的外用药物治疗,重视药物炮制及制剂的制作。 在儿科学方面,一是首创小儿三因说,认为脾主磨,其气喜温而恶寒,重视小儿脾的生理功能。二是对新生儿洗浴事项记载丰富,提出在洗浴时防治小儿惊风、皮肤疾病、寒热不解、客忤的方法,提高了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在针灸、推拿方面,一是详细记载了人体365个骨节名称和部位,并且统一穴位的排列顺序,将354个腧穴全部归属十四经脉,并依据经脉走向重新排定,这是其他针灸专著所未有的。二是搜集了《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的针灸处方,又补充了典籍的不足之处。三是罗列了30多个腧穴由于误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及针灸解救方法。 在按摩方面,介绍了按摩法的定义、适应证等,对按摩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首次提出按摩有开达抑遏的作用,指出了按摩与导引的区别,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按摩专论。 重视常见病的治疗 学术体系完整 《黄帝内经》中有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法,风科在北宋时发展较快,独立成科。《圣济总录》对风科极其重视,将其置于各门之首,5~18卷为诸风门,共14卷,86篇。其中由1篇诸风统论总括其病源,85篇个论分类详述各病证,体系完整。诸风门征引文献十分丰富,医论征引来源于《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太平圣惠方》等。 中医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伤寒为一切热病的总称;而狭义伤寒指的是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圣济总录》伤寒门中所称的伤寒为广义概念,除狭义伤寒之外,包括伤寒化温、湿温、温病、暑病、天行等,绝大多数属外感热性病。《圣济总录》罗列众方,论述了伤寒各种证候的病因病机。《圣济总录》对于外感热病的论治,既继承了《伤寒论》,又突破了其范围,在理、法、方、药方面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学术体系。 辨证使用药引 具有“简、便、验、廉”的特征 合理使用药引,可达到引药归经、增强疗效、矫味矫臭和减少毒副作用的效果。《圣济总录》中有药引的方剂共有9249首,几乎占所有方剂的一半。《圣济总录》根据疾病的特点不同、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时间不同、患者年龄不同、体质不同、患者性别不同、患者生活习惯不同,辨证、合理使用药引。补虚、除痹、祛瘀、止痛多以酒为药引;补益肾脏多以盐汤为药引;补脾健胃、固护真气多以米汤为药引;补虚类方剂多以大枣汤为药引;外感病多以生姜、葱白、薄荷为药引。《圣济总录》药引多为一两味,应用简便,具有“简”的特点;不少药引就是常用的食品,如酒、盐、醋等,取用方便,具有“便”的特点;药引在方中作用明显,具有“验”的特点;药引多可以就地取材,具有“廉”的特点。 《圣济总录》成书后不久,即遭遇靖康之变,金掠夺此版本后在大定年间初次刊行,此刊本已佚失。元于大德四年(1300年)第二次刊行,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现国内外各种版本都是在此版本的基础上流传下来的,可惜此刊本现已不全,均系残本。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