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法”可提高护理质量 □李 倩
“五常法”又称“5S法”,是指在各种机构中用来提高安全性,改善环境品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故障,提升服务满意度的一种有效技术。其核心内容是指常整理(抛掉不要的东西或放入仓库,制订工作计划)、常整顿(所有东西都有位置责任标签,30秒内能找到)、常清洁(清洁责任的划分,做到环境整洁)、常规范(将储藏物品归类,防止出错)、常自律(自觉履行个人职责)。 其实,在医院护理工作中应用“五常法”,可以提升医院护理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提高护理人员素质,降低护理事故和差错发生率,保障医疗安全,提升患者的满意度。 具体来说,护理常整理是指在护理工作中要把不需要的东西放回仓库,全面检查和整理治疗室、办公室、桌面等,将物品明确区分为有必要和不必要两类,把必要的物品数量尽可能减少,然后放到合适位置;将不必要的物品清除掉,消毒物品的数量合适、未过期;文件柜里各类表格、病历等数量合适。值班人员进行检查,确保药品数量合适、无过期。 这是“五常法”的第一步,也是医院环境改善的开始。其实施要领是将身边的物品按照重要性分类,实行“一就是最好”的原则,一天的工作一天内处理完毕;一班的工作一班处理完毕;确保一次就做对。 护理常整顿是指在护理工作中将医疗上需要的物品进行合理定位,把必要的物品按照规定位置放整齐、贴上标识。工作中需要的物品确保30秒内可取出和放回;通道无杂物、物品有其储存位置和存量记录,明确分类并标明名称;杜绝物品杂乱现象,贵重仪器有操作流程、注意事项说明;将物品分类,同类物品放置在一起,使用相同类型的标签,并写明物品的名称和数量;采取合理的储存方法:重的物品放在底层,轻的物品放在上层;储存原则:保持存量最低水平,遵循先进先出,每个存放物品的地方均设有负责人。 护理常清洁是将工作环境中的每件物品和每个地方进行清洁和维护。常清洁的关键是划清清洁区域,落实到人。其要领是个人使用物品自己负责清洁——不增加清洁工的负担;对设备清洁时,检查是否运转正常——是清洁也是检查;对设备清洁,同时做好防护——清洁就是保养,需要认真做。 护理常规范是指每人都要持续不断地坚持常组织、常清洁、常整顿。常规范就是将科室的一些优良的工作方法或者理念标准化。常规范活动包括利用创意,从而获得和坚持规范化条件,以提高护理效率;还包括规范工作制度、技术操作流程、服务等。可利用不同颜色引起人们的注意,比如高危药品用黑色标识等。 护理常自律就是要求大家按照规定执行,养成保持环境整洁、今天的事今天做的习惯。坚持每天下班前5分钟用“五常法”查漏补缺,发现问题立即纠正。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肺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