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可助推全科医生优化升级
中西医结合要找准最佳结合点
应加大对中医学子的培养力度
小经方可便民利民
鲁山县人民医院让贫困户看病不再难
周口市川汇区卫生计生委举办诗词朗诵比赛
注重辨病与辨证、辨时、辨体结合
1
11 1 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注重辨病与辨证、辨时、辨体结合
 

注重辨病与辨证、辨时、辨体结合
□郭 健  文/图

    何华是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河南中医药大学名医学术思想研究所副所长等职,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负责人和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

注重辨病与辨证、辨时、辨体结合
    何华从事中医医疗、科研、教学36年,承担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脑病重点专科和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第一批省级脑病重点专科等建设项目,将传统的中医药诊疗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在为患者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她注重辨病与辨证、辨时、辨体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尤其擅长运用中西医诊疗技术诊治神经内科疾病、老年病和内科杂病,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何华认为,不论辨病与辨证,认识疾病与治疗疾病,都必须建立在整体观与动态观的基础上,这是她的临证思想之一。她时常告诫学生,人是一个整体,内有五脏六腑,外有皮毛骨肉、眼耳口鼻,它们是互相关联、不可分割的整体。各个脏腑既要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疾病,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的,某一脏腑本身的功能偏强、偏弱可影响到其他脏腑。例如肾阳不足可以导致脾阳不足。当肾阳不足时,患者会有手足发冷、畏寒等症状,影响到脾脏时又形成消化不良、大便溏薄等。这说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有一定的关联,比如肝同眼睛有关,肝热眼睛就会多眵;肝血不足,患者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模糊。因此,治病不是将人体的脏腑、组织孤立起来对待,而是从它们相互的关系中分析、诊治疾病。比如肺部的虚弱性疾病,可用健脾方法来增强患者的运化功能和体质,促使肺部症状得到改善。
重新认识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
    何华认为,中医在临床中的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由于时代、认识的不同,故治疗主张亦各异。比如,明代中医吴又可主张辨病施治,他说:“万物各有所制,在于受无形杂气为病,莫知何物之所致,故勉用汗、吐、下三法以治,能知此物制物,只需一药之到而病自己,不烦君臣佐使加减之劳矣。”清代名医徐灵胎说:“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知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她认为,吴又可以辨病为主,知系何病,即用专治此之药,不需要“论治”,却忽视了辨证论治这种思想是可惜的;徐灵胎忽略了阴阳气血寒热补泻等诸多方面,他不知这些是人体与疾病斗争的反映,如果不加以考虑,亦忽视了辨证论治的观点。她认为,“中医古籍中很早就记载的病名,不过,这些病名由于时代限制,认识与现代有一定距离,今天值得中医人再补充内容,重新认识,在辨证提高的同时,对施治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融古汇今,博采众长
    何华熟读中医经典古籍,通晓历代名医主要学术思想及诊疗特点,承古纳今,继承创新;师从李振华、张磊等国医大师和李鲤、郑绍周等国家级名老中医,深得真传。她在临证时,擅长运用经方诊疗内科杂病;采用“寓补于消”疗法为患者诊疗疾病,屡获满意疗效;擅长运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多种疾病,使之与补益之品配伍无壅滞之弊,与祛邪之剂配伍能护脾胃而防伤正,以消代补;应用补肾活血化痰疗法治疗痴呆、神经免疫性疾病、神经脱髓鞘疾病等,时常取得独特疗效。
衷中参西,优势互补
    衷中参西首见于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一书。何华秉承“先中后西、能中不西、中西医结合”原则,在临证时遵循协同增效的原则,为患者诊治疾病。她曾组织重点专科探索失眠症、痴呆、缺血性中风、出血性中风、头痛、帕金森病和癫痫等的中西医临床诊疗路径,并撰写出版相关中医专著。同时,她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合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手段,扬长避短,提高诊疗水平。
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根据当今气候环境、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等变化对人体体质和疾病的影响,以及相关疾病的变化特点,何华提出了心脑血管疾病的痰瘀浊毒学说,这是她的临证思想之一。结合多年的临证经验,她提出“化痰祛瘀法”,并运用此法治疗脑卒中、血管性痴呆、动脉粥样硬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多种疾病,并对此疗法进行了深入研究。
提高诊治能力,注重人才培养
    何华勤于钻研,在医、教、研多方面取得了进步,并不断提高诊治疑难重症的能力,争取在中医药特色服务工作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近年来,她的中医药服务量(包括门诊量、外埠患者、中医治疗率等)、临床诊疗质量和社会评价等均明显提高,其中,中草药方剂量、门诊诊疗人次和中医治疗率均位居全院前列,得到同行及社会的共同认可。同时,她注重人才培养,每年均主办国家级和省级继续教育项目,传授中西医先进诊疗技术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目前,她已经培养研究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生30余人,在行业内享有一定声誉。
坚持治未病
    中医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把疾病消灭于萌芽阶段,即“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一学术思想一直指导着何华的临床实践。何华对临床上的许多疾病,特别是难治性疾病,均采用“治未病”的方法调治。同时,她认为,如果我们以治未病的学术思想指导临床,至少可以阻断或延缓某些疾病发展的进程,把“难治病”消灭于萌芽状态。因此,为医者应时刻以“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准则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探求新的治疗方法。
重视医案总结
    何华注重与患者沟通,认为随访、交流、总结是提高医疗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何华认为,中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工作者只有坚持不脱离临床实践,坚持辨证论治原则,提高疗效,才能提高中医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才能很好地发展和创新中医。(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