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席 娜
“做医生,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要处处留心,要养成从细节中寻找蛛丝马迹的习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六病区杨靖说。25年精神科临床一线历练杨靖总结出了这样的经验:某一个不起眼的细微痕迹,或许就会成为帮助患者走出心理阴霾的关键。 在小小成就感的激励下 一步步前行 杨靖1993年7月毕业被分配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已经在精神科临床一线工作25个年头。他治愈很多患者,并帮助他们回归到正常生活中,同时,也获得了患者家属的认可,杨靖对这个职业也越加喜爱。 但杨靖说:“自己是‘被动入行’的,当精神科医生是意料之外的事。” 1990年考大学时,大学志愿是班主任帮助填报的,拿到录取通知书时,还不知道精神卫生是个什么专业。后来,通过系统的学习,认识到精神疾病与精神卫生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他印象最深的是刚毕业不久,就顺利治好了一位小患者的精神疾病。有过这次治病经历,让当时的杨靖意识到所学的专业是那么有意义。 记得那是一位12岁左右的小男孩,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经过检查并结合该病小孩发病率不高,以及精神科与神经内科紧密关联的医学实践判断分析后,杨靖考虑小患者是病毒性脑炎,而不是精神疾病。经过对症治疗,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康复出院。 “感觉特别不错!在这一小小成就感的支撑下,自己也干劲十足,更加坚定了走这条路的信心。”杨靖还总结了经验,注重细节很重要,只有结合循证医学证据认清症状,把每个环节都考虑清楚,才能诊断正确并予以治疗。 “斗智斗勇”做治疗, 但挨打还是常事儿 卫生系统的人都知道,在精神科工作,有两项是必修课:第一项是安全,第二项是要学会与患者“斗智斗勇”。 10年前,一位荥阳患者的家人打电话求助,让医院派人到患者家中接患者。医务人员现场为患者检查身体时,居然从患者身上搜出来刀和斧头。 “很吓人,现在想想都有点后怕。”杨靖说,这是位很聪明的精神分裂症病人,1.8米的大个子,看人的时候总是笑嘻嘻的,也很配合医务人员检查身体,没想到他身上会带着刀和斧头。 还记得三年前的一天,一位兴奋躁动的患者被民警送来,该患者犯病之后居然到派出所闹事,打砸东西、手脚乱舞,几个人合力才把该患者控制住。 该男性经过检查后,被诊断为躁狂症,被送来的时候手上还戴着一个有箭头的铁戒指,很狂躁的威胁医生和自己的家人。杨靖担心患者伤害到自己和其他患者,在为患者用药镇静后,请来了119消防人员,用工具帮助患者取下了戒指。住院3个多月后,该患者恢复很好,现在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杨靖刚到医院工作的时候,虽然也有心理准备,但因为经验不够丰富,还是被患者打了多次。 “自己的眼镜被患者打坏了好几副,手表也被打坏了一块。”有时也像“垃圾桶”一样,被患者“灌输”各种不良情绪及负面信息,这种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杨靖坦言,自己还是比较幸运的,被打最严重的一次也仅仅是皮外伤。而在今年4月份,科室的一位医务人员被打成脑震荡,当时,患者突然从后面抓住该护士的头发,使劲往地上撞,头发都被揪下来一些。 杨靖说:“第一次被打时,很苦恼,也很委屈。心想,我在治病救人,干吗打我?!现在能想开了,也能看开了。知道患者这是在疾病症状支配下无意识行为,等症状过去了,清醒了,基本上都会马上道歉。”在杨靖看来,“这虽跟社会上发生的打骂伤害行为类同,但在性质上却不一样。” “对这种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打骂和伤害行为,我现在已经有了丰富的预判经验,也知道该怎么保护自己,也知道该怎样保护患者。”杨靖说,这跟做人做事一样,往大节点来说,是救死扶伤,医者仁心;从小节点来说,就是要凭良心和医德。 揪心患者反复入院 欣慰患者就医率提高 与精神疾病患者打交道,除了高风险外,还有因服药依从性不好,从而造成患者反复发病住院,这也是最让医务人员揪心问题。 患者胡某,54岁,2000年7月,因无明显诱出现胡言乱语,敏感多疑,总是怀疑自己被害,情绪极不稳定,行为冲动,伤人和毁物事件经常发生。患者到医院经过检查后,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曾在杨靖的科室住院3次,均因为不能坚持服药致使病情反复发作。患者每次住院都是在打骂威胁医务人员和家人的症状下开始的,然后慢慢症状被控制,直至恢复正常。 “很难做到坚持服药,是复发患者的共同问题”说这话时,杨靖颇为纠结。特别是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因为服药依从性差问题,几乎一生无法离开医院,也无法和家人团聚,这让人很伤感。同时,这类患者也是打骂和伤害发生的主要群体。很多出院后的病人因为过早减药或停药,一年之内甚至会住院好几次。 让人欣慰的是,自2015年《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后,精神疾病患者就医情况好了很多。有很多患者会在家人带领下,来诊断治疗;观念在转变,社会认知在转好,这对家庭和社会都是好事。杨靖说:“精神疾病患者是特殊的患者,我也愿做一个‘特殊’的医生——在治疗中呵护心灵,在呵护中治疗躯体,力所能及的帮助患者解决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重归家庭与正常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