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医为自家的茶叶找销路 本报记者 王 平 文/图 杨应鸿(右一)正在采摘茶叶
当信阳市董家河乡何湾村的乡村医生杨应鸿谈起在自家门前的山坡上种植70亩(1亩=666.67平方米)茶园时,他无可奈何地说:“俺种植70亩茶园本想能够挣一些钱,谁知道,今年的茶叶形势不太好,全手工炒出来的600斤(1斤=500克)茶叶本来应该顺利卖出,如今竟然积压在家里面。”杨应鸿有一些不知所措。 杨应鸿是一名乡村医生,他的家就在车云山的山脚下。自从杨应鸿从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开始跟着父亲杨新全在村子里行医,为群众看病抓药。“以前,全村有1460口人,那个时候开诊所的人很少,而看病的患者相对来说多一些,一年的收入还能够满足家庭的经济开支。后来,村里的农民都外出打工了,接受诊疗服务的实际人口下降到500人左右,每天的门诊量真是寥寥无几,即使乡村医生有较高的诊疗技术也是‘无用武之地’!”杨应鸿说。 当初,立志学医就是想为山区的父老乡亲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让那些患有疾病的患者不出村就能够享受到诊疗服务。如今,村民都纷纷外出打工了,村卫生室的收入也逐渐减少。为了能够维持村卫生室正常经营,杨应鸿便主动找到自己的叔叔交流。经过沟通,他们就在自家门前的车云山上开辟了70亩茶园。经营茶园的收入可以补贴家用和维持村卫生室运行的费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年奋斗和努力,他们把当初的一座光秃秃的山岭变成了绿色茶园。“采摘茶叶的成本比较高,每采摘一斤茶叶要拿出六七十元作为工钱。当采摘季节到来时,我们每天都要雇用100多位工人采摘茶叶。一个季节下来,70亩茶园的收获,除给工人发工资外,剩余的并不多。”杨应鸿说。 杨应鸿说,学习医学知识是为了给患者治病,种植茶园是为了补贴家用和维持村卫生室的正常运行。从医多年,他又不想改行。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他只能身兼“两职”,一方面经营好自己的村卫生室;另一方面要管理好、种植好70亩茶园。“俺要与大山同呼吸、共命运,要为积压下来的600斤茶叶找销路。不管前行的路有多艰难,俺都要勇敢尝试。”杨应鸿坚定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