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周刊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六版:专版
 上一版    下一版  
河南艾滋病防治先进典型事迹报道走进河南艾滋病防治第一线
1
11 1 2018年11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河南艾滋病防治先进典型事迹报道走进河南艾滋病防治第一线
 

河南艾滋病防治先进典型事迹报道

河南艾滋病防治先进典型事迹报道走进河南艾滋病防治第一线

——  着眼基层、提振士气、弘扬河南疾控精神

编者按:
    目前,艾滋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的严重疾病之一,由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和难以治愈性,一些人对艾滋病产生了恐惧心理。面对艾滋病我们,该如何防治呢?在今年的“世界艾滋病日”即将到来时,全省各地艾滋病防治人员道出了诸多感悟和经验,这里选登一些,以期帮助防治工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挽救更多的生命。

 

张海燕:我的艾防“心经”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张向兵

   我叫张海燕,现任周口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科副科长,自200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工作在艾滋病防治(以下简称艾防)一线。
    在18年的艾防路上,我见证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无药可医、绝望无助,到如今一二十种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可供选择、免费抗病毒治疗、享受“四免一关怀”政策等一系列变化;见证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死亡率大幅下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喜人局面。这让我愈发坚定了坚守下去的信心,因为我们都有一颗向往美好、看到美好的心。
我帮助他们,他们让我感动
    自2018年以来,我接触到了形形色色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当他们得知感染疾病时,悲观绝望时,我就用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解开心结、消除思想顾虑,帮助他们走出困境,积极配合治疗。他们逐渐恢复健康,我备感欣慰。
    “要是真感染疾病,我会死吗?”我记得,初次见到小L时,他满头大汗,手里捏着一张检测报告卡,惊恐地看着我问。其实,这个问题也是许多人感染疾病后首先考虑到的问题。
    我认真地回答他,能够尽早检测出来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确认结果仍是阳性,及时、规范治疗是不会影响寿命的。接着,我又向他详细介绍了艾滋病治疗的最新进展、药物的作用及其他患者的治疗情况。他慢慢地放松下来,低下头沉思了好长时间,但状态明显轻松了很多。当检查结果确定为阳性,小L来取结果时,已经没有那么悲观了。
    两年过去了,在进行及时、规范治疗后,小L的CD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艾滋病病毒攻击对象)已经从当时的200多上升到600多,病毒载量早已下降至检测不到的水平。
    小L很开心,我也很开心。况且,在帮助他们的同时,他们也给了我很多感动和力量。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的老年人,在一次CD4采血过程中,我正在为他扎止血带,他突然问我:“给我们这样的人采血,你们害怕吗?”
    “怕什么,我们就是干这一行的。”我笑着回答。他听了,慢慢地说:“那么,你还是要小心一点儿。”
    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无数次给阳性患者采血,应该注意什么我早已驾轻就熟,但是此刻听到这样的提醒,我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这种善意提醒,促使我在艾防路上奋力前行。
我愿时刻备战,永当一名艾防人
    艾防工作也需要时刻备战。2016年5月1日21时许,我正准备休息,突然接到某医院的急救电话,一位产妇临产时被检测出HIV阳性,需要紧急实施母婴阻断措施。
    随后,我匆忙赶到该院,立即调查患者的情况,为其签订预防母婴传播知情同意书,并准备阻断药物,忙完这些后,已经是第二天凌晨1时许。
    可是,当一个健康宝宝顺利出生时,尽管很累,我仍然很自豪。
    职业带给我的自豪感还有很多。我曾经遇到过一个7岁小女孩,她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她的父母皆因艾滋病病毒感染后发病去世,她跟70多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奶奶去世后,她孤苦无依,无家可归。因为她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无人愿意收留她,她面临着生活、上学等诸多困难。我得知情况后,就马上和相关机构联系,帮助其解决了生活和学习问题。自此,小女孩的生活开启了新篇章,我也非常开心。
    回眸往事,酸甜苦辣汇成了温馨的一幕幕,我一步一步地前行。在18年的艾防路上,虽然有委屈也有误解,但总有一道光,照亮我前行的路,我知道,那是责任,是爱心。

 

 

袁改玲:嵩山深处的“知心医生”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张向兵

   她是一名工作在嵩山深处的特殊医生,被患者亲切地称为“知心医生”,她的关爱,如同茫茫黑夜里高耸的灯塔,为千帆竞发指引方向。她就是登封市卫生防疫站艾防科科长袁改玲。
发力于“防” 注重创新
    众所周知,登封市的武术学校众多,从外地来登封市习武的学生达十几万人。同时,随着登封市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人口流动频繁,艾滋病防治任务繁重。
    “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是预防。”自2003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袁改玲就确立了这种工作思路,把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以及检测放在第一位。
    袁改玲带领疾病预防控制人员每年到市内各大社区广场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不定期到各个武术学校、建筑工地、煤矿、监管场所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安全套、播放艾滋病宣传片等;不断健全登封市艾滋病监测网络。目前,登封市共有艾滋病初筛实验室5家,监测点21家。不仅如此,袁改玲对医院感染管理、随访管理、高危行为干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等工作建立相关考核体系,制定考核细则,细化考核标准,使考核工作制度化、常态化。
    如果说在工作方面袁改玲的创新是为了制度的良性循环,那么在帮助艾滋病患者方面的创新,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宗旨。
    60多岁的郑国(化名)最近被确诊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仅靠种菜维持生计。每次与袁改玲交流,郑国总是忍不住泪流满面。可是,由于申请低保需要乡、村两级有关部门开具证明,担心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郑国不敢申请证明。
    为了妥善解决这件事情,袁改玲往民政部门跑了5次,希望对方能够考虑艾滋病患者的特殊性,为郑国开通“绿色通道”办理低保证明。经过几番努力,民政部门在高度保护患者隐私的基础上,为郑国办理了低保。消除了顾虑和烦恼,生活的阳光又照进了这个家庭。
深耕于“心”,更慎于行
    “很多时候,我们是第一个知道某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当他刚刚知道结果的时候,常常是难以接受的,所以我们的诊断与告知也都采取非常慎重的方式。”袁改玲说。
在袁改玲看来,当面告知患者时需要一定的技巧。每逢这个时候,袁改玲都会先给对方一个情绪缓冲时间,等其情绪稳定之后,再告诉他们一些艾滋病防治常识,以及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怎么防止传播等。
    “艾滋病患者担心被歧视,所以会对外隐藏自己的真实病情。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远远大于疾病本身带给他们的痛苦。”袁改玲说,这些人无处倾诉心中的痛苦,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也难以启齿,所以我们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感受。
    在2011年的一天,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孩子来到艾防科求助。随后,筛查结果显示其妻子是初筛阳性,丈夫王某(化名)呈阴性,两个孩子呈阴性。在等待血样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确认期间,王某的妻子因承受不了巨大压力,走上了绝路。
    为了避免悲剧再次发生,袁改玲迅速详细了解了王某与妻子末次亲密接触的时间,得知王某并未过窗口期,建议其过两个月再进行一次初筛。结果很不乐观,两个月后,王某也被确诊为阳性。袁改玲获悉这个情况后,耐心地对王某进行沟通与引导,比如从家庭生活、病情治疗到讲解国家“四免一关怀”(“四免”分别是:农村居民和城镇未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制度的经济困难人员中的艾滋病患者,可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区的综合医院服用免费的抗病毒药物,接受抗病毒治疗;所有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和病毒检测的人员,都可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机构得到免费咨询和艾滋病病毒抗体初筛检测;对已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由当地承担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任务的医院提供健康咨询、产前指导和分娩服务,及时免费提供母婴阻断药物和婴儿检测试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开展艾滋病遗孤的心理康复,为其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一关怀”指的是国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提供救治关怀,各级政府将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纳入政府补助范围,按有关社会救济政策的规定给予生活补助;扶助有生产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活动,增加其收入)政策,终于将王某引入正常治疗、正常随访管理的轨道。看到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和缺少母爱的孩子,袁改玲又帮助王某和一个孤身的女性艾滋病患者组成了新家庭。
   “只要能够帮助患者重新树立信心,多做点儿这样的工作,我感觉非常值得。”袁改玲说。
    袁改玲用爱心点亮了艾滋病患者心里的一盏盏灯,谈及接下来的工作,她希望社会各界多关怀艾滋病患者,让艾滋病这朵“乌云”不再困扰他们。

 

韩丹:用心去守护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冰心老人曾经说过:爱在左,情在右,在道路的两旁,我们随时播种随时开花,使一路上穿枝拂叶的人,即使走过荆棘,有泪可落,却不是悲凉!
    这首诗的意境,正是对疾控人员工作最好的诠释。而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副科长、副主任医师韩丹,就是一位典型代表。
以精湛技能增强集体战斗力
    1995年,开封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疾病流行初期,防治形势严峻且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面对逐渐上升的流行态势,尽快摸清数据,掌握其分布、传播状态、流行特点,以遏制疾病流行和蔓延,是摆在艾滋病防治人员面前紧急而重大的任务。
    可是,疫情管理工作繁重、手工制表速度慢、分析数据困难、信息共享困难等,这些均制约着工作的进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韩丹加紧学习业务知识,积极参加河南省疫情管理、疫情系统使用培训班,并自学电脑知识。在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她指导并培训基层艾滋病疫情管理人员,提高了全市艾滋病疫情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使全市艾滋病疫情管理由一个小本记录病例基本信息、手工制表、单机管理,逐步转向网络系统数据管理;艾滋病疫情管理工作由单打独斗,到逐步建立了艾滋病疫情管理市、县、乡、村网络,与国家和省接轨,艾滋病疫情管理实现数据化、网络化、科学化。
    2004年,在大普查期间,为了保证工作质量,确保数据准确,她对基层相关人员开展了专项培训班,白天,逐县(区)指导基层疫情管理人员使用数据库,通过电话和电脑网络进行解答和远程遥控指导……保证24小时不间断地检测和传递信息;晚上,她和基层随访人员通宵达旦核对、整理数据信息,困了用凉水洗脸,或者在椅子上睡一会儿,就又开始工作。连续多日不分昼夜高强度工作,致使正在电脑前工作的她突然呕吐不止,她起身喝口水,随后继续工作。由于大家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终于使工作按时完成。
用心守护心田  撒一路芬芳
    在现实生活中,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不仅身体饱受疾病折磨,心理上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之苦。处在艾防一线,不仅需要高超的技术,还需要很强的沟通、交流能力。
    韩丹以高度的敬业精神面对每一位咨询者,在工作中付出了更多。恐艾病人时常是三天两头咨询一次,半个月就想检测一次,一个类似的问题会询问10次、20次、30次;为了避免被别人看到信息,他们时常在快下班时,在吃晚饭时,避开人群,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地找韩丹咨询。韩丹总是保持着耐心和热情,推迟接送孩子的时间,放下热腾腾的饭菜,先帮助这些迫切需要帮助的人们。
    等到咨询者满意离开时,常常是夜幕已经降临。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放弃轻生的念头时,她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当男男社团组织送来了锦旗时;当走在街头,有人喊“阿姨,还记得我吗,大学毕业那年,就是您帮助我的,谢谢您”时;当过年时,突然响起的电话里传来“您好,半年前我曾在您那里接受咨询,谢谢您的帮助,给您拜个年”时……每当这时,她都会感到无比快乐。
    在同事心里,她馨香如菊。在全球基金项目等工作中,作为项目活动计划预算制定、项目实施、资料整理和效果评估一系列工作的主力,适逢怀孕期的韩丹,为了避免大量工作交替出现遗漏,造成项目运行不畅,她克服困难一直坚持工作,即使因妊娠高血压住院、做剖宫产手术,在产后一个月,她忍着高血压病引起的头痛坚持到单位加班,完成项目终期总结。
    20多年来的辛勤工作,韩丹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深刻理解,她说:“患者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最好的鼓励!”

 

尹洪建:投身艾防皆因爱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临危受命、工作方式多元化、护理艾滋病晚期患者、带着全科同志参加艾滋病患者的喜宴、组建“艾防志愿服务队”等,十几年来,汝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任艾防科长尹洪建的工作,可谓亮点频现。
临危受命,让红丝带飘扬
    1995年6月23日,位于天中山脚下的汝南县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这个消息让当地人十分恐惧。且疾病呈不断上升趋势,成立专门的艾滋病防治科室迫在眉睫。
    该中心领导找到了时任卫生监督科科长的尹洪建,让他挑起这个重任。面对亲戚、朋友的不理解、家人的担心和反对,他毅然把这个任务承担了下来。
    科室成立之初,赶上了河南省组织既往有偿供血人员大普查活动。当时,正是炎热的夏天,时间紧,任务重,最紧张的时候尹洪建连续几天都不睡觉,困了就在桌子上打个盹儿,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他虽然瘦了一圈,但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干预性服务人员是防治艾滋病的重要手段。此项工作启动时,尹洪建时常带领工作人员深入高危人群聚集场所开展行为干预,发放宣传册、安全套、调查问卷等,时常工作到深夜。同时,他们的行为遭到娱乐场所业主的极力反对,有的人甚至出言不逊!
    面对不理解和辱骂,尹洪建一次宣传不见效,就宣传第二次、第三次……就这样,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满腔的真诚终于感动了县城20多家娱乐场所的业主。
    尹洪建还成立了防治艾滋病文艺宣传队,把艾滋病的防治与救助等知识通过小品、相声、折子戏等文艺形式,普及到全县千家万户。几年来,他们共深入全县18个乡镇、50多个街道和社区义务演出120多场,对艾滋病预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以心暖心,红丝带精神内化于行
    2008年的一天,豫北某监狱的管理人员打电话到汝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他们那里有一名汝南籍的犯人王某已是艾滋病晚期,想转到家乡的医院治疗,希望得到帮助。可是,当患者被转到该中心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王某的父母离异多年,杳无音讯。谁来照顾病重的王某呢?
    “先从我这里开始照顾患者吧。”尹洪建主动站出来说,他的话触动了大家,他们当即组成一个义务护理组全力照顾王某。1个多月后,王某因艾滋病合并症发作抢救无效死亡。临终前,王某拉着当班医生的手说:“在这里,我得到了亲人般的照顾,此生已无法回报,来世再报答你们……”
    2010年的一天,听说一个艾滋病患者的儿子要办婚宴,为了宣传防治艾滋病的知识,尹洪建号召全科十几人带着贺礼、开车30多公里去祝贺,还特意和患者坐在一起吃饭,患者的家属感动地说:“我们走亲戚,还不让在一起吃饭呢,你们比亲人还亲呢!”
    艾防志愿服务队的成立,归功于尹洪建的良苦用心!2007年6月,汝南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相关条例规定,通过乡镇推荐及个人申请,成立了一支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组成的“艾防志愿服务队”。48名队员大多具有高中文化程度,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当中有一定的威信。就这样,一个个原本被服务的对象变成了服务者。
    这支特殊的服务队成立后,义务参与全县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同步教育、行为干预、关怀救助、维护稳定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在单阳配偶检测、艾滋病结核病筛查等艾滋病调查活动中,之前经常出现的有服务对象找不到或者通知不到的问题此时却迎刃而解。回顾多年的防治艾滋病工作,成绩可圈可点,但尹洪建说,初心很简单,投身艾防皆因爱。

 

赵志远:就是要干好这一行
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张向兵
   商丘市睢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防科科长赵志远是一位公共卫生专业的毕业生,从事疾控工作可以说是科班出身。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和艾滋病防治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干,就是14年。
一次极为惊险的经历,促使他更执着
    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不仅琐碎还危险。职业暴露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最危险的事情,赵志远曾经经历过一次。
    有一次,一名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抽血检测CD4,刚抽过血,患者的胳膊顺势一摆动,一滴血进入赵志远的眼睛里。当时,赵志远非常担心,先用自来水冲洗,再用生理盐水冲洗,再到医院眼科消毒处置,继而服用了1个月的抗病毒药,以预防感染,然后等半年后复检,看是否传染了疾病。
    在等待结果的半年里,赵志远心里忐忑不安,情绪低落。半年后,检测结果呈阴性,他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有惊无险”,心有余悸的家人多次劝他别再干这样的工作了。
    可是,赵志远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工作态度,他时常说,再危险的工作总要有人做。他给自己制定了“五项强化意识”,即强化责任意识、强化大局意识、强化法制意识、强化学习意识、强化规范意识。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对患者尽职尽责;他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工作责任重大,在工作上不能有丝毫懈怠,因而处理问题认真细致、注重细节。
    赵志远说:“我们只有用耐心和爱心才能化解矛盾,不然,后续问题会更多。”就这样,他跑遍了睢阳区城乡各个角落,坚守在防治艾滋病的第一线,用真诚抚慰艾滋病患者。
    有人对赵志远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如此有爱心很不理解,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就有一颗善良的心。
    2010年4月20日下午,赵志远带领科室人员去商丘师范学院举办讲座。讲座结束后,他们准备收拾物品离开时,他看到阶梯教室后排有一个灰色的钱包。他想,应该是哪个学生不小心丢失的,就急忙跑到教室门前高喊:“谁丢了钱包!”可是,喊了十几分钟也没人来领取。这时,他打开钱包,想看看有没有证件方便和失主取得联系,只发现包里不仅有银行卡、饭卡,还有几百元现金。
    “学生上学不容易啊,钱丢了咋吃饭?”他跟同事说,说不定丢东西的人多着急呢!于是,他立即拿着钱包里的图书证等找到学校的领导,最终联系到了丢失钱包的学生。
    艾滋病防治工作不同于一般的诊疗工作,患者的情绪不太稳定,医生要学会巧妙沟通,并安抚好患者,不但要避免发生冲突,还要说服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就是因为艾滋病防治工作难度高、风险大,所以防治工作队伍的稳定成了难题。每当换一批新人时,都要经过长时间培训和适应才能顺利开展工作。面对这些问题,赵志远毫无怨言,不仅手把手地教会他们怎样工作,还利用召开群众会的机会,给村民讲艾滋病防治知识,协助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下乡搞好调查工作,广泛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指导乡亲们采取干预措施。
    十几年来,面对艾滋病患者这个特殊群体,赵志远用一颗仁义之心感化他们。当患者来做检测时,赵志远给他们送水喝;患者没有吃早餐,他会为患者买早餐。有一次,一个患者从村里来到市里进行抽血、化验,带的钱用完了,骑来的电瓶车车胎也破了……赵志远得知情况后,便拿出100元给患者,帮助患者解了燃眉之急。通过一件件小事,赵志远为大家树立了榜样。只有这样,才会有更多爱心进行传递。和赵志远一样,艾滋病防治工作者要对患者关心,让患者时刻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家庭般的温暖。
    赵志远时常说:“不需要讲大道理,干一行要爱一行,我就是一棵小草、一棵小树,能为社会带来一丝绿意,为社会尽一点儿微薄之力,这是我的责任。执行国家政策,为社会传递正能量,把党的关爱传递给他们,使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这就是我的承诺!”

 

杨松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她叫杨松芹,公共卫生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认识她的人,都称她是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的“多面手”“大拿”。这些称呼可是大有来头,因为她“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
    2007年8月,憧憬着青春梦想的她,走出校门只身投入郑东新区建设大潮中,更是担负起为郑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开疆拓土的重任。
    她凭着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热爱和责任、凭着“不干则已,干则必成”的坚定信念,默默耕耘,无私奉献,面对相当于其他县(区)几十人、上百人的工作任务,她自己通过“陀螺”式的工作方式和创新的管理模式,把该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她是艾滋病患者的贴心人,把每一个患者都当成亲人一样呵护。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在体检日搭错车跑到别的医院就诊,接到这位老太太的电话后,她立即开车把老太太接到定点医院进行体检,并自掏腰包租车将老太太送到家。无论是不愿意到定点医院体检的艾滋病患者,还是行动不便无法体检的艾滋病患者,她都主动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开车带着护士到患者家里采血等。对于每一个新发病患者,她都要给予心理疏导,并帮助其消除家属的思想负担,动员家属给予艾滋病患者更多关爱、理解。她的行动温暖了每一位患者的心,以至于有的患者想办法把档案转到郑东新区管理。
    2010年的一天下午,杨松芹马上要下班了,一个男孩突然打来电话说:“我确诊是HIV感染者,觉得无法面对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想从20楼跳下去,这样就不会给家人造成伤害。”他之所以打来电话,是因为心里痛苦不知道向谁说,他不愿意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来,也不想让其他人知道这个消息。
    从电话中的语气,杨松芹感到男孩的情绪非常低落。杨松芹就在电话里开导他,最后男孩答应见面。然后,杨松芹就开车跑到离单位很远的马路边找到了这个男孩,通过近两个小时交谈,男孩终于卸下了“包袱”。后来,男孩将病情如实告知了他的妻子,深爱他的妻子也选择了原谅,并陪他一起治疗疾病。如今,虽然这个男孩在每次随访时的地点都会选择在马路边或者公园里,但在每年春节时,这个男孩都会给杨松芹发来一封长长的感谢信,并送上深深的祝福!
    2015年,按照郑州市国家级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工作总体部署,郑东新区必须开展一个特色项目——高校大学生艾防宣传教育。接到任务后,她迅速行动,通过招募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志愿者师资团队的形式,深入高校开展宣传、讲座等活动,破解艾滋病防治工作人员严重缺乏的困境;通过推行 “郑东新区青年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项目”,充分调动高校各种社团的积极性,组织大中专院校制定项目实施策划书,增加活动频次、扩大活动覆盖面,创新活动形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截至2017年年底,郑东新区共招募大学生志愿者297名,师资志愿者8名,开展广场宣传、讲座、观影、知识竞赛、辩论赛、主题绘画比赛、同伴教育、万人签名、文艺汇演、校园环骑和志愿者宣誓等宣传教育活动166场,悬挂免费安全套自动发放机20个,开展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防治艾滋病知识竞赛总决赛,受益学生达十万人。
    此外,在艾滋病患者的妥善管理方面,杨松芹也付出了很多。自2007年以来,郑东新区开展艾滋病防控工作至今,郑东新区艾滋病防控工作整体稳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杨松芹的不懈努力下,她所在单位连年获评“郑州市疾控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艾滋病防控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她写的《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积极打造开发区特色管理模式》论文被中华预防医学会评选为国家级优秀案例。

 

赵涛:关爱与保护并重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赵涛是南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生,2005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主要负责高危人群干预工作的他,13年来,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及相关接触人群,既注重关爱,又注重保护。
为患者搭建了心灵的港湾
    自2006年南阳市报告首例男男同性性行为感染者以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中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为了尽快遏制艾滋病传播,保障群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南阳市卫生计生委于2006年成立了高危行为干预工作队,专门从事高危行为干预工作。
    可是,MSM(男男同性恋人群)对每一位艾滋病防治人员都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担心身份暴露,不愿意接受干预和检测。可是,赵涛打开了这一“僵局”。
    有一次,在自愿咨询门诊值班时,赵涛接待了杨某。杨某当时是来给他的朋友送血样进行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测的,他的朋友已经发病且病情严重,在一家医院的重症监护室接受治疗,不断增加的医疗费用使其用尽了所有积蓄。
    得知这种情况后,赵涛积极与相关卫生部门联系,把杨某的朋友转诊到当地定点医疗机构进行治疗,并联系南阳市治疗专家组进行会诊。随后,杨某朋友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赵涛又协调民政部门为其办理了低保和生活救助。
    面对杨某和他朋友的感激之情,赵涛真诚地邀请他们加入志愿者队伍中,为社会、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更多的帮助,他们立即表示会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
    经过共同商议,他们把南阳工作组的名字命名为“南阳市心灵港湾工作组”,希望把工作组发展为南阳市男男同性恋人群心灵的港湾,为这个群体提供健康咨询、治疗和关怀服务。
    目前,赵涛已经建立了一支由各县(区)骨干组成的同伴教育员队伍,拥有分布在县(区)的固定志愿者15人以及QQ群群主40余人;已为1600余人建立了包括历次检测信息和联系电话的健康检测档案,为其提供每半年一次的免费检测和干预服务。此外,该团队还经常组织艾滋病防治相关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有场所培训、知识竞赛和座谈会讨论等。他们特别编导了原创小品《万花楼》和《珍惜生命》等节目,这些节目在多次活动中进行演出,深受目标人群的喜爱。
一路前行中关爱与保护并重
    “平等、尊重、保密、不评判”,这9个字是赵涛多年来的工作原则,他对高危人群的干预工作做到了呵护与保护并重。
    每次开展活动,赵涛为工作人员制作了工作证,要求工作人员戴证上岗,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外,其他人不得参加活动;他为每一位参与者建立健康档案,固定其检测编号,收集被调查者的手机号码、检测编号以及检测密码作为身份识别信息。采血检测、索取检测结果时均要求本人必须提供身份识别信息及相关凭证。
    其实,在赵涛这里,“保护”两个字有着更深的内涵,他不仅注重保护高危人群或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隐私和心理健康,还重点保护与这些人群密切接触的人群。
    赵涛在工作中发现,受社会传统观念的约束和舆论的压力,80%以上的男性同性恋者最终会选择一个异性结婚,组成家庭。可是,婚后并没有减少他们和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而他们的配偶大多对此一无所知。一旦他们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病毒便有机会传染给他的妻子和下一代。因此,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赵涛选择了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来帮助高危人群,并对他们采取预防艾滋病的有效干预措施。
    赵涛为性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积极提供转介服务,转介到医疗机构和心理咨询门诊接受进一步治疗和咨询,以解决其有病不愿到正规医院治疗的问题。如今的赵涛,在这些人群中具有很高的影响力。
    赵涛还善于总结。2012年,他在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发表《南阳市男男性行为者HIV新发感染情况研究》;2013年在《南阳市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新发感染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获得南阳市第七届自然科学技术成果奖;2016年《南阳市男男性行为者预防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研究》荣获南阳市科技成果一等奖。他每年负责起草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方案,指导全市开展高危行为干预检测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南阳市的高危行为干预工作在全省多次获得表彰,2018年,他代表河南省在全国工作交流会上发言。
    “防艾工作没有炫目的光彩,只是默默无闻。可是在这里,有最珍贵的关爱和信任。”赵涛坦言,这一切在鼓舞和激励着他不断前进,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提供更多的帮助。

 

徐志香:手机号告知每一个患者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张向兵

   在南阳市宛城区,毫不夸张地说,全区被确诊艾滋病的患者都有徐志香的手机号;她的手机成了宛城区艾滋病防治热线。
    徐志香现任南阳市宛城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宛城区卫生计生委艾防办副主任,可是,她不认为自己是一个“官儿”。自1995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她给自己的定位是“尽职尽责”,愿每一位患者都顺利进入生命的良性循环。
不让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脱失”
    长期从事这项工作,徐志香非常清楚,很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其实都很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情况。
    但是,隐瞒的代价是很大的,尤其是停止服药,可直接危及生命。为了不“脱失”一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徐志香千方百计寻找每一个失访患者。
    王某在服抗病毒药物一段时间后,就因为害怕被家人和同事知道他患病,更换了手机号码、调换了打工场所,治疗医生及随访人员都无法联系他。
    徐志香知道此事后,开始锲而不舍地寻找。她先是带领工作人员找到王某所在村的乡村医生,了解王某城乡居民医保的参保情况;经过查找,发现是王某的叔叔为他缴纳的医保金,她便通过这位叔叔找到王某的姑姑,辗转多次,最终联系到王某,确保他能够及时、规范地服用抗病毒药物。
    徐志香的手机都是24小时处于畅通状态,宛城区所有艾滋病患者都知道她的手机号。患者一旦有事只要想与她沟通,不管多晚,她都会接听患者的电话,随时接受咨询或者帮助解决问题,她的手机就成了艾滋病防治热线。
    有一年,是农历正月十二的傍晚快下班时,有一位患者打电话说“想见面诉说”。徐志香欣然同意了,这次交流、倾听、疏导从17时30分开始一直持续到21时30分。患者由倾诉前的怨恨、满面愁容与眼泪,到走时的满面笑容,让徐志香觉得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这些重新树起战胜疾病信心的人,这些鼓起重新生活勇气的人,都和她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
    如今,全区确诊的每一位艾滋病患者的病情、家庭情况、政策享受情况,徐志香都牢记于心。每当艾滋病患者需要救助时,她都想方设法帮助其解决困难。在一次走访中,徐志香了解到一位患者从房顶摔下后导致下肢瘫痪,她便先后3次前往患者家中看望,并带着专家去会诊;当她了解到患者的家庭困难时,患者的孩子正在上大学,徐志香又多次与当地政府协调,对其进行救助。她用真诚帮助患者树立起生活的信心。
一切为了患者,创新成了“副产品”
    “一切为了患者,患者的事情高于一切”,在这种情况下,徐志香工作中的亮点多多,可以说创新成了她工作的“副产品”。
    目前,宛城区艾滋病疫情总体平稳,传播方式以性传播为主。其中男男同性传播增速明显,青年学生感染病例增长迅速。针对这些特点,徐志香特别注重宣传,在她看来,宣传是一剂良药,是“最好的疫苗”。
    为此,她根据宛城区疫情特点开展了多项式、全覆盖的宣传工作,对全区教师队伍进行相关知识普及,走进大中专院校,并在全区初、高中学校开展“青春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知识进校园”活动,同时开设青少年防治艾滋病课堂,持续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了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她在艾滋病疫情随访管理下沉、丙肝诊断报告规范、强化医疗机构HIV抗体检测阳性者转介3个方面探索了创新工作模式,初步建立了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主体的艾滋病疫情随访管理机制、规范丙肝诊断报告以及丙肝聚集性疫情预警机制、医疗机构HIV抗体检测阳性者转介工作机制,解决了宛城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这些探索模式都得到省示范区办公室的认可和高度评价,并向全省推广。
    汗水浇灌出了荣誉之花,徐志香先后7次被评为“全省艾滋病防治先进个人”,所在单位先后十几次被评为河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先进单位”。

 

 

孙洁:“一人一故事”,艾防新模式
本报记者 王 婷  通讯员 张向兵

   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孙洁,这个名字对于全省疾控人来讲,有一些人无疑是陌生的。但她首先推广的“一人一故事”精准流调防治模式,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这一模式是河南省唯一一个荣获全国第三轮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优秀奖的实践模式,为全省疾控人争了光。
苦干加实干,零起点蹚出一条路
    1995年,开封市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同年,孙洁临危受命,从事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疾病流行初期,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但严峻的流行态势,又促使孙洁尽快掌握其分布、传播方式、流行规律,遏制疾病流行和蔓延,重任在肩,孙洁心急如焚。
    孙洁带领一班人从零开始,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从村庄到学校、社区,从患者家庭到高危人群活动场所、羁押场所等,处处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他们走访患者及感染者,采集标本,进实验室,诊断病例,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疫情比较严重且感染者集中的村庄,她一待就是十几天;对于不明原因发热、顽固性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肝肾功能异常、咯痰和哮喘、长期腹泻、有卖血史者等,她走村入户逐一动员,一边拉着他们的手嘘寒问暖,一边面对面耐心讲解疾病预防控制的意义。每次面对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有恶意挑衅的患者,她总是给予耐心讲解和细致关怀。她和团队认为,谁患了这种疾病,心情都不太好,大家尽量理解、关心他们吧!
    “他们也不容易,感染病毒之后首先考虑儿女的婚姻问题,有一些抵触情绪可以理解,我们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这句话,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讲给同事听。就这样,很多患者最终积极配合治疗。以至于经常有村民带着自家的花生、红薯专程来市里看望她;每当她再次回到曾经工作过的村庄时,村民总是很快就认出她来,高兴地邀请她到自己家坐一坐。
    通过不断努力工作和学习,孙洁了解和掌握了艾滋病在开封市的分布情况,对其流行趋势进行了科学分析与规划,逐步摸索和总结出开封市艾滋病流行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根据实际情况,她和团队联合卫生行政部门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同时,她积极找相关部门沟通,呼吁建立民政、教育、公安等多部门共同参与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体系;积极采取监测检测、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夫妇单方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阳性家庭管理等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能干加巧干,“开封模式”亮点多
    近年来,由于艾滋病传播途径逐步转为以性传播为主,相应防治策略和具体措施也要随之调整。
    孙洁依据疾病流行特点,利用工作间隙深入高危场所,开展行为干预,提供专项咨询、检测和转介等服务。
    其中,同性恋人群是艾滋病性传播的重点人群,也是高发人群。如何使更多的人避免感染疾病呢?孙洁苦思冥想,制订了“开封市男男同性性行为者干预方案”。
    她组织并成立男男干预工作组,先找出某个小群体中的某位同性恋者,尽可能把艾滋病防治知识和安全套使用方法以及及时检测的理念灌输给他,把其培养成这一小群体的“干预骨干”,随后用“滚雪球”的方式逐渐扩大防控规模。
    开展这些工作时,孙洁不歧视、不推诿,而是耐心细致,和他们交朋友。她的电话保持24小时开通,她随时回答咨询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最终,孙洁带领团队摸清了开封市高危人群分布的基本数据;了解了开封市安全套的可及性,为高危行为干预工作打下了基础。她积极推广的“一人一故事”精准流调防治模式是荣获河南省唯一一个第三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优秀的实践模式。她本人出版专著四部,获得省、市级科技成果奖六项。
    多年来,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孙洁和同事们的工作业绩,受到全国同行的肯定和好评。开封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一系列策略和措施,被誉为“开封模式”。
    不过,倘若您以此认为孙洁是个工作狂,可就误解她了。在工作忙碌之余,她还读书、写诗、养花种草,还写一些随笔并在媒体上发表。也许是对生活的热爱增加了她前进的动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