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公交车上急救人员施救急 |
|
本报记者 索晓灿 通讯员 边 丽 “我来帮您扶着阿姨!”一位身穿黄色上衣的男士从座位上站起来,在患者身侧扶着她保持稳定。 5月11日下午,在公交车上,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护士王淇、急救员赖助乐,正在为一名晕倒在座位上的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司机张键强站在旁边并手举吊瓶。急救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医生王培颖站在一旁,用手机定格这一瞬间。 数分钟前,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急救人员伴着急促的出诊警报声,冲上急救车赶赴现场。这次的出诊地点很特殊,是在一辆公交车上。 两分钟,急救车到达现场。患者是一位老年女性,当时满身大汗,瘫坐在座位上。急救人员紧急查体发现,患者呈深昏迷状,对疼痛等刺激无反应,浑身湿冷,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动脉搏动正常。 “我中午还跟她一起吃了饭,然后坐公交车一块儿回家。刚上车时,她还好好儿的,这没坐几站就晕倒了。我咋喊都喊不醒。”患者家属说,他看到这种情况后立刻呼救。公交车司机征得乘客同意后,随即将车就近停在路边,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我们赶来的时候,患者家属正在持续掐按患者的人中穴,并喂其含服了几粒丹参滴丸。”王培颖说,当时,心电监护仪提示患者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情况危急。急救人员迅速分工合作,对患者给予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因为患者年龄较大,血管基础条件不好,又持续出汗,血压为74/47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存在低血容量休克,外周血管塌陷,建立静脉通路极为困难。在全车乘客的注视下,王淇沉着冷静,一针见血,顺利建立好外周通路,立刻遵医嘱进行扩容升压。 从开始施救到结束,共耗时15分钟。急救人员顺利将患者的血压升至125/99毫米汞柱。随后,在同车乘客的帮助下,急救人员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在返院途中,患者逐渐恢复意识。 “你说啥?我咋啥都不知道啊……”入院后,患者虽然已经清醒过来,但是对刚才的急救过程一无所知。“太感谢你们了!” 为了进一步明确晕倒原因(考虑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入院接受进一步检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