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丙肝能治愈,而乙肝不能? 本报记者 刘 旸
导读: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估算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000万人,其中约2800万人为慢性乙肝患者。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分别高达60%和80%。与此同时,甲、乙、丙、丁、戊不同分型的肝炎患者,也都面临着肝损伤和疾病恶化的风险。 从2017年起,丙肝患者已经可以通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治愈疾病。那么,为什么丙肝能被治愈,而乙肝不能呢?近期,针对这个问题,河南省基因医院院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余祖江进行了细致解答。
乙肝为什么不能治愈? “简单来说,乙肝病毒是逆转录病毒,丙肝病毒是RNA(核糖核酸)病毒,致病原理大不相同,这决定了它们一个可以治愈,一个不能治愈。”余祖江说。 乙肝病毒的复制,首先是侵入肝细胞内,并在肝细胞浆中脱掉它的“核壳”,从而使乙肝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得以从细胞质内进入肝细胞核,形成了CCCDNA(超螺旋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乙肝病毒以CCCDNA为模版,通过转录、翻译、制造病毒蛋白、逆转录、组装,得以复制。 “在这个过程中,病毒会整合人体的染色体,目前没有药物可以清除,这与艾滋病病毒的复制过程尤为相似。”余祖江解释道。 而丙肝病毒的复制能力、在血液中存在的水平相对较低。这种病毒只存在于细胞质里,且浓度比较低,用核苷类药物就可以在细胞质内完成病毒清除,从而根治疾病。现在,这一治疗方式已经是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手段。 “目前,乙肝虽然不能根治,但是控制是没有问题的。”余祖江说,在临床上,肝功能正常、病毒阴转、疾病进展速度缓慢、并发症减少,就意味着乙肝得到控制,疗效显著,“目前,乙肝的规范治疗率已经达到90%以上。” 乙肝应该如何规范化控制? 乙肝是一种传染病。乙肝病毒感染后,因其难以从体内彻底清除,继而引发慢性感染。统计数据显示,在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约350万人。 “慢性乙肝是我国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成因和死因,超过86%的肝癌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余祖江说,他和团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因乙肝引起的肝硬化、肝硬化腹水、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在治疗这些重度患者的过程中,如何减少其脏器、骨骼的损伤,也是临床长期观察、研究的重点。” 余祖江说,目前在慢性乙肝治疗中涌现出一些诸如丙酚替诺福韦的新药,通过对患者的跟踪观察发现,其具备减少耐药、减少肝癌发生,以及减少肾损伤、骨损伤等优势。但是,因为许多新药仍未列入医保目录,所以其价格较常规治疗药物仍偏高。 “对于年龄在60岁以上,或者是合并有肾脏损伤的患者,我们建议使用对肾脏损伤小的新药,来增强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存状态。对于普通慢性乙肝患者,我们建议他们不能没有感觉就不就医,一定要定期复查,规范治疗!”余祖江说。 该怎样消除认识误区? 即便是乙肝、丙肝的治疗取得了如此大的进展,可公众依旧是谈“肝”色变。谈及这一点,余祖江说,让每一个人正确认识肝炎的传播途径,仍是近段时期肝炎防治科普宣传的重点。 比如,甲肝和戊肝经消化道传播,水源或食物被污染可引起暴发流行,注意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等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乙肝和丙肝经血液、母婴和性传播;丁肝的传播途径与乙肝相似,与乙肝病毒同时或在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才能感染。 据余祖江介绍,乙肝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控制病毒载量,使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率大大降低。我国约有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90%以上的肝癌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了乙肝病毒。目前,在全国推广的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母婴阻断率达到了99.3%。 除了乙肝,丙肝也是常见且没有引起重视的慢性肝炎。数据显示,我国丙肝病毒感染者约790万人,近5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的丙肝感染者大约是20万人/年,而慢性丙肝感染和乙肝一样,也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 “慢性丙肝发病非常隐匿,症状不明显,因此诊断率低,大多数丙肝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发展成慢性丙肝晚期。”余祖江说,与乙肝不同,如果仅仅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转氨酶正常、肝脏病变轻微,可以暂时不治疗。但丙肝则恰恰相反,一旦感染,它对肝脏的损害就会持续进行。因此,有不安全血液接触史的高危人群应及时进行丙肝检查。此外,一些医源性有创检查,比如在不规范的医疗机构修牙补牙、做微整形等,都可能传播丙肝,所以高危人群应该定期到医院进行筛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