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运院士说: 干预斑块对防治心脑血管病意义重大 本报记者 朱晓娟
“我曾经在3万多名动脉硬化患者中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硬化斑块导致血管内膜厚度每增加1毫米,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就增长15%。可见,早期干预动脉硬化,抑制斑块形成,缩小斑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意义重大。”6月28日,在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河南省中医药学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等承办的“慢病(络病)防治中国行暨脉络学说指导心脑血管病高峰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张运教授如是说。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处于上升阶段,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负担。大多数心脑血管病都是从“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引发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开始的,进而导致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这个环环相扣的病理过程,被医学界叫作“心血管事件链”。 当日,来自全国各地的350多名医学精英来到活动现场。同时,活动承办方在河南设立80多个分会场,近1000人通过视频直播的形式聆听了专家们的专题报告。会上,专家们呼吁,对心脑血管病的预防应该从“心血管事件链”的起始环节入手,也就是干预动脉硬化斑块。 在活动的学术环节,张运院士介绍了由他领衔的“应用通心络干预颈动脉斑块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结论表明,应用通心络治疗可延缓颈动脉平均内中膜厚度、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的进展,从而截断“心血管事件链”的初始环节,有效减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且安全性良好。 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血管内有没有斑块呢?“颈动脉是反映人体血管健康与否的窗口,位置表浅且固定,检测正确度高。现在体检中查颈动脉超声价值非常大,如果颈动脉出现硬化斑块、管腔变窄等病变,就意味着其他位置的血管也发生了同样的病变,心脑血管病发生风险增加。”张运院士说。 早在2009年,国际权威医学杂志《美国生理学杂志》就发表了一篇关于通心络稳定斑块的基础研究论文,指出通心络可减低血脂水平并抑制系统性炎症,增加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防止其破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