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与患者家属沟通,却被当成“骗子” 本报记者 常 娟
凌晨1点多,郑州火车站西广场一位63岁的老人突然倒地不醒,被民警紧急送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急诊科,又由急诊科转到神经外科。在准备手术期间,医生在联系患者家属时,却被当成了“骗子”。 6月25日,高海东值夜班。凌晨1点多,急诊科转来接近浅昏迷状态的患者吴某。当时联系不上患者家属,高海东及其同事为吴某办理了住院手续,并联系医院总值班开通绿色通道,准备紧急为患者做手术。 准备手术期间,高海东接到急诊科电话:“联系到吴某家属。”高海东随即拨通了吴某家属电话,接电话的是吴某的哥哥,但他不相信,直言高海东“是骗子,是不是想骗钱的?”说完,吴某的哥哥立即挂掉电话。高海东再拨打,却无人接听。高海东尝试添加吴某哥哥的微信,最终通过了。高海东立即在微信上和吴某的哥哥沟通,没有得到回复。于是,高海东打开了视频通话,让吴某的哥哥通过视频确认事实。 可是吴某的哥哥说吴某有头发,而视频中的患者没有头发。高海东告知做开颅手术准备,把吴某的头发剃了。“你再仔细看下,是不是吴某。”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沟通,也未能打消吴某哥哥的疑虑。 高海东又找了吴某堂姐的联系方式,最终确认患者就是吴某,也确认了高海东不是骗子。 高海东松了一口气,征得吴某家属的同意后,凌晨2点多,正式为吴某做硬膜外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医务人员奋战近5个小时,使吴某转危为安。 6月27日中午,吴某的家属从甘肃赶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7月2日,吴某正式出院,出院时走路、说话恢复正常。 临走时,吴某的家属给神经外科送了一面锦旗,表达了错认医生为骗子的愧疚,也表达了对医生及时救治患者的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