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咽障碍,能告别鼻饲管吗? 本报记者 刘 旸
吞咽障碍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吞咽困难,多见于脑卒中、颅脑损伤、咽喉食管部位的恶性肿瘤、神经麻痹、重症肌无力等基础疾病的并发症。在临床上,吞咽障碍不仅影响患者进食及营养吸收,还可导致食物吸入气管引发吸入性肺炎等严重问题,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现在,医学界非常关注吞咽障碍。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研究和治疗吞咽障碍为主的省级科研机构,郑州大学吞咽障碍研究所的许多尖端科研成果已经成功应用于临床。针对广受关注的吞咽障碍相关问题,记者日前采访了河南省科技领军人物、郑州大学吞咽障碍研究所所长、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曾西。
怎样确诊患者有吞咽障碍? “在临床上,这个问题是值得探讨和推广普及的。”曾西说,临床上通过各种疾病反应可以判断患者是否患有吞咽障碍,比如,通过影像学检查发现患者脑干有问题了还是大脑有问题了,并依此判断其可能存在吞咽障碍;患者口面部长肿瘤了、食道长肿瘤了,也可以判断患者可能会存在吞咽障碍。 “如果我们身边的人认识到这些问题,就可以在首诊分诊时让患者到专业的吞咽障碍科室就诊。”曾西介绍,通常诊断吞咽障碍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床旁评估,治疗师需要细致观察患者的吃饭过程,观察其是否有不张口、往外吐东西、流口水、吃饭呛咳等表现;二是进一步采用国际上通用的“金标准”——造影检查,让患者服用造影剂,观察患者从口腔到食道的整个吞咽过程,以进一步为吞咽障碍分类,为下一步的治疗、评估提供证据。 鼻饲管和胃造瘘,能解决吞咽障碍问题吗? 在传统治疗方式中,医生一旦确诊了吞咽障碍后,一般采取鼻饲管的方式来治疗。简单来说,就是从鼻腔里插一根管子到患者的胃中,然后通过管子把糊状的食物灌进去。鼻饲管24小时保留,以方便一日三餐为患者提供营养。 “但是欧美发达国家的研究机构发现,这种鼻饲管治疗方法并不能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相反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患者的吞咽功能恢复造成阻碍。”曾西说,正是因为鼻饲管产生的治疗副作用,欧美发达国家开始尝试用胃造瘘的方式治疗吞咽障碍。胃造瘘就是在胃上打一个洞,然后把食物灌进去,以这种方法为吞咽障碍患者提供营养。 “但是,这两种治疗方法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吞咽障碍问题,反而适得其反。这就成为我们研究新的治疗方法的动力。”曾西说,间歇性经口至食管管饲方法(IOE法)就是这样产生的。 什么是IOE法? 从曾西和团队的研究来看,IOE法既是一种进食代偿手段,也是一种治疗吞咽障碍的方法。这项技术完全代替了鼻胃管,在患者需要进食时经口插入鼻饲管,进入食管,进食后鼻饲管就可以拔出了。 “这一操作,能刺激舌根部,诱发吞咽反射,同时也符合经口进食的生理规律,无鼻腔刺激,避免咽喉部肌肉痉挛,且患者不需要长期带管,不影响外观形象和康复训练,也能提高患者的接受程度。”曾西说,IOE法是从口腔进去经食管至胃部,每次可以打500~600毫升食物,可以为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 曾西表示,IOE法在临床上应用这么多年来,几乎适用于大部分吞咽障碍患者,但是也有两类患者是不适合的。第一种是食道里面因为化学烧伤或者肿瘤堵死;第二种就是因为外伤或者疾病导致小肠没有吸收功能,或者小肠被切除。这样的患者,无论是鼻饲管、胃造瘘,还是IOE法,都不适合。 目前,经过曾西和团队的推广,IOE法已经在临床应用了近20年,帮助越来越多的吞咽障碍患者拔掉鼻饲管,告别胃造瘘。现在,这一实用技术正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免费培训与推广,并通过郑州大学吞咽障碍研究所临床科研基地与省内外的百余家市、县医院或学校携手合作,成立科研基地,共享成果转化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