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经方治疗气虚瘀阻肝热痰风证
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
1
11 1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
 

辨证思维六要素①

   作为一名医生,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治疗的标准是疗效,而疗效就是检验医生技能的标尺。如果医生说得天花乱坠,但治不好病,无异于纸上谈兵。诚然,医生也不可能把每种疾病都治愈,但要看医者治疗是否得当,医应知之。医生应竭力避免治疗失当。那么,要如何避免治疗失当呢?一是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二是要在技术上精益求精。
    从另一方面来讲,患者也有选医的问题。一般来说,患者有病乱投医,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投错了医(如庸医、假医),会造成不良后果。明代张景岳曾说:“病有缓急,效有迟速。若以迟病而求速效,则未免易医,易医多则高明本少,庸浅极多,少不胜多,事必败矣。”“但知见医求医,而不知医之为医,亦可悲矣。”“病不贵于能延医,而贵于能延真医。”临床功夫是多方面的,笔者觉得辨证识病和遣方用药最为重要。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强弱等本质的概括,而辨证识病是中医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舍去辨证识病就难以给予正确的治疗。清代林佩琴说:“治病之难在于识病,而识病之难在于辨证。”由此可见,辨证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辨证是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的集中体现,辨证正确与否是疗效好坏的关键。辨证也是中医特色的具体体现,是任何现代仪器所不能取代的,将会永远存在下去,失去辨证;就意味着失去了中医的灵魂。
    辨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就不那么容易了,如果没有丰富经验,是难以做到的。
    笔者依据感悟,归纳出辨证思维六要素,供临床参考。

 

    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注意其杂。辨证中之证,即是临证时注意抓主证。
    所谓主证,可以是一个症状,也可能是几个症状。这一个症状或几个症状是疾病的中心环节,它既是辨证的要点,又是治疗的重点。抓主证可以从3个方面着手:一是有些患者只有一个病症,但伴有许多症状,比如失眠患者往往有心烦心慌、头晕耳鸣等,很显然,失眠是其主证。二是有些患者说出一大堆症状,觉得浑身都是病,就是说不出什么是主证。对此,医生要仔细琢磨,多费心思,找出主证。三是患者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究竟是治其一,还是兼而治之?《素问·标本病传论》记载:“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因此,要根据其具体情况,从整体出发,权衡利弊,分清缓急,做出恰当处理。同时,辨证必须“到位”,如一个患者,已辨其为阴虚证,这是不够的,要进一步辨其为何脏、何腑之阴虚。所谓辨证外之证,即是辨其兼夹证。兼证有时与主证一致,有时不一致,甚或是相反,既要主次分明,又要统筹兼顾。辨证中之证与证外之证,也是中医辨证整体观的具体体现。
    下面举一则病案来说明如何辨证。
    赵某,女性,18岁,月经淋漓不断5年,曾在多家医院进行诊治,无效,到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12岁月经初潮,13岁到现在月经淋漓不断(每天都有),量时多时少,经色暗;膝关节以下凉,手心热,纳差,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大便带血,小便正常;冬季怕寒,手足凉,病情加重;舌质红有瘀斑,苔薄白,脉芤;易过敏,特别是对油漆敏感。
    超声波检查结果显示双侧卵巢增大,多囊性回声改变,胰腺轻度增大。
    诊断:崩漏。由脾肾亏虚,冲任失固所致。
    处方:川续断炭10克,山茱萸15克,茜草炭10克,煅海螵蛸30克,阿胶10克(烊化),干姜炭10克,党参15克。共7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二诊:患者服上药后,月经已干净5天,服药期间自觉每天总有欲大便感,且大便不成形,每天2次;腰酸,腰两侧胁下气多上下窜;失气多。现感冒已3天,纳差,小便可,白带稍多,色稍黄,舌质暗红有瘀斑,苔白腻,脉沉弱。原方基础上加炒山药30克,炒杜仲10克,炒麦芽20克,麦门冬15克。共10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治感冒方:金银花10克,连翘10克,竹叶10克,荆芥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芦根30克,前胡10克,甘草6克,黄芩10克。共2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服药8剂后,月经又至,色鲜红,量多,行经时两胁下有空虚感、胀感,大便不成形,小便可,舌质暗红,有瘀斑,苔薄,脉沉弱。
    处方:熟地黄炭30克,荆芥炭10克,制何首乌30克,茜草炭10克,煅海螵蛸30克,阿胶10克(烊化),干姜炭10克,山茱萸10克,党参10克,小麦30克,地榆炭30克,乌梅炭10克。共6剂,水煎,每天服用1剂。
    四诊:患者服上药后月经已有明显周期,但周期仍较短,色黑;双膝关节以下发凉,手心热,咽腔疼痛,面部、头部有多个疖子;腹部胀气,下午明显;舌质暗,边有瘀斑,苔黄,脉细。
    处方:炒白术10克,生黄芪15克,茯神10克,党参10克,远志10克,炒酸枣仁20克,龙眼肉10克(另煎),制何首乌10克,木香6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20克,茜草炭10克,煅海螵蛸30克,炙甘草6克。共6剂,水煎,每天1剂。
    该患者素体肾气不足,封藏不固,冲任失摄,以致自月经初潮以来,淋漓不断达5年之久,痛苦异常。观前医用药,清热凉血者有之,补肾固冲者有之,健脾补肾者有之,均未见效。笔者细审患者经量时多时少,色暗,双下肢发凉,冬季怕冷,病情加重,乃为脾肾亏虚,冲任失固,且有血虚血瘀之候。以川续断炭、山茱萸补肝肾;党参、干姜炭温阳健脾;茜草炭、煅海螵蛸收敛止血;阿胶补血止血。且多炭用,取其一药双效。方中药少,效专力宏,单刀直入,迅见效果。之后补肝肾,继续治疗。辨证之时注意“手心热、入睡困难、易醒”是由肾虚失固、淋漓伤血所致,不可视为阴虚内热,即辨证外之证,注意其杂。方以四乌贼骨一藘茹丸和胶姜汤为主进行加味。胶姜汤治妇人陷经,漏下黑不解者。陈修园赞之曰:“胶姜方阙症犹藏,漏下陷经黑色详,姜性温提胶养血,刚柔运化配阴阳。”故患者5年之漏,3剂起效,足见此方之妙。末方以归脾汤加入栀子、黄芩、生地黄,以清火宁血,有相得益彰之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