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论存在的必要性 □张大明 王端权
中医方论有着随意性与多变性,这是由中医理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作为理论来说,方论有严重不对称性,重解释而轻指导。与其说是科学说明,不如说是捆绑事实经验的绳索;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趣味记忆工具。但在没有更好的解释出现之前,方论还有存在的必要。 中医传统方论的随意性 学过中医传统方论的人可能注意到,同是一首方剂,却往往有不同的方论。对《伤寒论》中的经方,几乎每一位医家都要评论一番。对此,似乎容易解释——医圣张仲景著书既不写明药性,又不说明方义,连医理也说得有一些“吝啬”,颇有点“绣出鸳鸯与君看,不将金针度与人”的味道。可是,对于另一些方剂,比如银翘散之类,创制者清代著名医家吴塘早已自论其方,说理明晰,但仍不能阻止一些人另起“炉灶”,再将此方议论、解释一番。而这些后出之方论未必有明显优于以前方论之趋势,故不是后之论取代前之论,日趋正确与统一,而是长期多论并存。 再看西医几种药物联合应用,亦有类似君、臣、佐、使之处,可有某种药治疗主要症状,再配另一种药治疗兼证,还可能用其他药来消除前两种药物的副作用。对这些药如此配合使用进行解释,多众口一词,相对确定。而中医方论的变化却无须那么“麻烦”,只需要个人思辨一番,即可产生新的方论。 方论存在的必要性 在当前情况下,大家分析方论的性质,指出它的缺点,并无意取消方论。首先,从解释立方之义来说,方论的作用应该是肯定。一群似乎杂乱无章的药物被这么一论,至少可以知道此方依据什么理论而立,为什么别的药物不用而偏偏选择了这些药物来组方,还让人知道其中何药为君、臣、佐、使。虽然其解释未必准确,但是比较恰当,这恰当至少满足了中医对该方的理解,可以增强中医用方的信心。然而,我们必须明白,正是由于其解释的恰当,可在一定程度上起“麻痹”作用,使人们误以为方论的解释说明了方剂有效的原因,阻止了人们探讨其所以然。所以,我们今天虽然在没有更好的解释之前,仍然沿用其解释,但又不能满足于其目前的解释。我们要继续探求其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解释。 其次,有利于记忆、掌握方剂。试想,一首几十味中药组成的方剂,若无君、臣、佐、使,面对这么一大堆药物,记忆起来确实有点儿困难。记忆学者研究认为,有意义而又能分类,且彼此有联系的记忆材料,要比没有达到此要求的记忆材料要好记得多。而经过方论讨论过的方剂,其药分为君、臣、佐、使,其之间的关系定为臣辅君、佐制君等,基本可以达到以上记忆要求。从一定意义上看,方论与其说是科学解释,不如说是一种趣味记忆工具。 最后,方论可“捆绑”临床经验。这里之所以用“捆绑”一词,是表示方论所作的该方为何可治某病、某证的解释虽然未必正确,但是却像绳索一样将两者“捆绑”在了一起,在中医药理论的意义上填补了方剂与所治病证之间联系的空白。在没有更为科学的理论来联系、来填补之前,也只能由方论来填补,使运用该方治疗疾病的经验“附着”于该方剂,不至于散失。 历史及现在大量方论的产生与存在价值正在于以上3个方面。基于此,现时方论不仅不能取消,相反还要积极为一些缺乏方论的有效方配上方论,使其产生以上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