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一版:要闻
 下一版  
一年多,这里的卫生院就诊量翻一番
医联体建设中不得变相取消、合并中医医院
贫困肿瘤患者可获多学科联合救助 符合条件者可申请8000元救助金
边境线上的巡诊
华中阜外医院CCU主任张静与光山县人民医院医务人员进行疑难病例讨论
1
11 1 2019年7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医联体建设中不得变相取消、合并中医医院
 

本报讯 (记者刘 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关于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在医联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不得变相地取消、合并中医医院,不得改变其功能定位,不得以各种理由在事实上削弱中医医院建设发展;确保中医医院建设投入不减、力度不弱、保障得力。
记者注意到,此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发出的这一《通知》,首次提出了医疗联合体建设中的中医药工作需要坚持的“三个不得”和“两个鼓励”。
《通知》明确提出“三个不得”,即在医联体建设中不得变相地取消、合并中医医院,不得改变其功能定位,不得以各种理由在事实上削弱中医医院建设发展。
《通知》明确要求,推进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促进中医药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充分发挥好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中医药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断深化对建立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对在医联体建设中加强中医药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两个鼓励”是指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紧密型医疗卫生医共体,鼓励公立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城市医联体。
《通知》鼓励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共体,通过推动医共体内服务能力共提、人才梯队共建、健康服务共管、优质资源共享,整体提升县域中医药服务能力。人口较少、县级中医医院能力较弱、确需只组建成一个医共体的县域,要向省级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已经只组建一个医共体的县域,中医医院法人资格保持不变,确保中医医院性质、名称、功能定位不变,人员编制、床位数总量不减,推动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断提升。
《通知》鼓励城市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利用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优先与区域内县级中医医院通过共建、托管等多种形式组建医联体,通过管理团队和专家团队双下沉,帮扶建设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和中医经典病房、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站)、治未病科、老年病科等,接收县级医院医务人员进修培训,建立远程医疗网络等多种方式,提升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
与此同时,《通知》提出加强中医专科联盟建设。鼓励代表国家、区域和省域中医医疗水平的中医医院和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组建中医专科联盟,中医区域(专科)诊疗中心要跨省级行政区域组建中医专科联盟,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在省域内组建中医专科联盟,以专科协作为纽带,通过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标准共享和管理共享,强弱项、补短板,辐射和带动区域内、区域间专科能力提升,推动整体中医医疗服务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中医医院成立区域中药制剂中心,促进区域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申报、委托配制和推广运用等。
《通知》明确目标,提出到2020年,全国500家县中医医院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推荐标准要求,90%以上的县级中医医院达到县级中医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基本标准要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加大对中医医院牵头组建的县域医共体建设支持力度,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通知》提出,发挥中医医院县域中医医疗中心的作用,鼓励由县级中医医院合理统筹县域中医药服务资源,建成全县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特色康复、人才培养、适宜技术推广和中医药文化基地,发挥好区域中医龙头作用。县级中医医院要参与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建设,加强技术帮扶,为基层群众就近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实施县乡中医药管理一体化。要为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中医药服务技术支撑,形成中西医协同、机构与团队联动的服务工作机制。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注重发挥中医治未病优势作用,落实公共卫生职能,共同做好疾病预防、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工作。要根据县级卫生健康部门安排,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中医诊所等社会办中医机构中医药服务的质量控制,指导其合理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县级中医医院建立中药饮片供应中心和共享中药房,统一中药饮片采购、调配、炮制、煎煮和配送服务。
在政策保障方面,《通知》要求,推动落实公立中医医院6项投入政策和投入倾斜政策,加强对医联体中医药工作的考核,建立财政补助资金与绩效评价结果挂钩机制,确保中医医院建设投入不减、力度不弱、保障得力。探索医保资金和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行按人头总额付费等多种付费方式,允许“结余留用、合理超支分担”,推动医联体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建立能够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作用和中医药“简、便、验、廉”特色优势的机制。完善中医药人员保障和激励机制,探索实施多种形式和层次的人员编制池,鼓励对基层中医药人员实施“县管乡用”,建立绩效薪酬考核机制,力争做到基层中医药人员技术水平和薪酬待遇不差,推动实现高水平中医药人员和患者留在基层的目标。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