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希望能给当地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帮助 |
|
希望能给当地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帮助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医生赵鹏辉抗疫小故事 □杨 须 席 娜 “阿姨,您好!我是一名心理医生,我来自河南郑州,您可以叫我小赵,有什么能帮到您的吗?”3月6日,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医生赵鹏辉正在进行心理干预工作,在他对面,是一位出现心理问题的新冠肺炎患者。 “希望能给当地患者和医务人员带来一些帮助。”作为河南心理援助医疗队队员,赵鹏飞自2月24日到达武汉以来,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心理急救、精神科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联合综合科医生,开展促进患者身体和心理的康复等工作。 走进病房和患者单独“聊一聊” 3月6日上午,赵鹏辉在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上班的路上,接到医院E3病区的求助电话。该病区主任说,有一个病房的3位患者都出现了心理问题,状态很不稳定,需要心理干预治疗。 70岁的患者张阿姨就是其中一位。经过治疗,张阿姨病情逐渐稳定,两次核酸检测均显示阴性,达到出院标准。按理说,这本该是值得开心的事情,但张阿姨似乎非常紧张焦虑。 就在两天前,有既往胃病病史的张阿姨出现了腹泻,也不想吃饭,她就开始担心自己的腹泻和新冠肺炎有关,总怀疑病情反复了,也治不好了,反复要求做核酸检测,甚至要求转到更好的医院继续治疗。 在详细了解3位患者的病情并逐个评估后,赵鹏辉迅速判定:张阿姨处于应激状态,机体和心理的敏感性增高,过度紧张导致焦虑、疑病、失眠等症状。职业的敏感性让赵鹏辉意识到,3位情绪极度紧张的患者同在一个病房,会相互影响,需要分开单个进行面对面心理干预治疗。为此,赵鹏辉决定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走进病房和张阿姨等单独“聊一聊”。 “要给患者一个心理上的安慰与陪伴,而倾诉是消除负面情绪最直接的方法。”在赵鹏辉看来,张阿姨是重型新冠肺炎患者,而且一个人住院,不安全感、孤独感强烈,这是引发情绪失控的主要原因。 于是,从日常爱好到生活趣事,赵鹏辉耐心地倾听张阿姨的倾诉。“阿姨,您当前的这种紧张情绪是可以理解的、正常的,特殊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会产生这样的应激反应……”聊着聊着,患者放松了许多……此后的一周时间,赵鹏辉每天都会与张阿姨进行电话“聊天”;第二周每2天“聊天”一次;转到康复驿站隔离点的14天隔离中,经评估,改为3天“聊天”一次。 “赵医生,谢谢你这些天的帮助,我可以经常给你打电话吗?”出院时,在得到了赵鹏辉肯定的回答后,张阿姨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有些事,你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 在援助工作中,相比张阿姨等,还有不少症状轻一点的焦虑患者。赵鹏辉的干预办法是:不进病房,直接用电话、微信沟通,待患者情绪平稳后,每天常规时间定时打电话疏导,相当于查房。 3月4日,是赵鹏辉到武汉的第10天,一位患者因为担心病情过分焦虑,需要心理医生干预。经评估,当天上午,赵鹏辉应用视频电话的方式给这位患者进行了心理疏导……在武汉的一个多月中,赵鹏辉先后为30多位出现心理问题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了心理干预治疗。 “忙起来,内心会好受一点儿。我也想老婆孩子,但这个时候,顾不了那么多,先干好手头工作再说。”赵鹏辉很感谢自己同为医生的妻子,是她一直的支持,让自己工作起来得心应手。 来武汉之前,面对送别时妻子的担心与不舍,个性内敛、遇事格外冷静的赵鹏辉说,这就是正常工作,只不过是暂时换个工作环境,换个地方而已。“不敢有太多的情绪露出来,害怕控制不住眼泪。” 3月30日是赵鹏辉结束援助工作,离开武汉返回郑州的日子,他的心情有些复杂、矛盾。 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已经逐渐融入这样的生活当中,每天都经历着不同的事。来自全国的17支援鄂医疗队,以及配合临床的各个小分队,同舟共济,有条不紊地干着同样一件事,全力救治患者。 2月26日,赵鹏辉去武汉会议中心参加防控培训。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吴安华教授给来自河南、陕西、广东的92名心理医疗队队员进行了防护培训,大家都静静地听、专心地记,生怕漏掉每一个细节;2月27日,同一驻地的无锡医疗队的一名护士长,在得知河南心理救援队队员即将进入医院战斗的消息后,牺牲个人轮休时间,指导大家进行防护服的穿脱。她说:“战友们,战斗前要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 “看着她那疲惫的脸,充满血丝的双眼,我的眼睛有些湿润,内心满是感激,发自肺腑。”赵鹏辉说,在这里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哪里,大家都是一家人,手足情深,守望相助。有些事,你只有经历了才会明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