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和血液有关的传言是真的吗? 本报记者 常 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输液时,他的手部被护士拍打了好几次,还很难找到血管”“一起献血时,他的抽血时长比别人多一半儿,是不是他的血管太细,身体不健康?”“听说血管细的人比血管粗的人更易得心脑血管疾病?”“那个人经常献血,一年献血十几次,是不是上瘾啦?” 现在请有关专家来回答这些问题。 血管粗细和健康无关 河南省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燕备战说,血管粗细和一个人的遗传因素及自身发育有关,和健康无关。血管无论粗或细,只要不影响机体的血液运行,能保障身体的血液供应,一般不会影响健康。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主任吕先萍持同样的观点。她认为,血管细的人不一定比血管粗的人更易得心脑血管疾病。因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因素除了遗传因素外,一般和高血压病、血液黏度、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及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相关。以血液黏度为例,其和血脂、血压有关。“通常来说,血脂高的人血液黏度容易高,而血液黏度高了会造成体内血液循环慢,血液流动的速度慢了,许多物质比如脂肪、血小板就会沉积在血管内部,从而导致血管损伤,时间久了就会形成血栓。因此,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血管粗细无关。” 郑州市第十六人民医院输血科主任兼检验科主任王现亭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并不会变细,但血管内壁会变薄。这是因为受血流速度等因素影响,血管壁内部附着了一些沉淀物,比如血小板。而血小板就像一颗颗小葡萄一样存在血液中,它的坏习惯是容易聚集,如果血流不通畅,就容易聚集形成葡萄串,更难在血管里流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血栓,进而造成脑梗死、脑出血等疾病。 经常献血不会上瘾 来自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的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共采集全血433吨,采集血小板17.3万个单位,有力保障了临床用血。这里面离不开无偿献血者的奉献。据媒体报道,郑州有一位“献血达人”,几乎每年都要献血小板10余次,20年来已经献血260余次(包含献血小板)。可在一些人眼中,却觉得这些“献血达人”是献血上瘾了。 “这不能说是上瘾,而应该说这些人有爱心,长期坚持并形成了自觉行动。”吕先萍说,自己每年也时常献血并鼓励身边的人去献血,因为献血利己、利他。一个健康人的总血量约占体重的8%,一个成年人的总血量为4000毫升~5000毫升。平时80%的血液在心脏和血管里循环流动,维持正常生理功能;另外20%的血液储存在肝、脾等脏器内,一旦失血或剧烈运动,这些血液就会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献血法》规定,血站对献血者每次采集的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一次献血量200毫升~400毫升只占总血量的5%~10%,献血后储存的血液马上会补充上来,不会减少循环血容量。献血后失去的水分和无机物,1小时~2小时就会补上,同时血液黏度也会下降,这样对身体不会有任何影响,更不会伤元气,反而会有利于健康。 “至于社会上的‘献血达人’每年都会献很多次血,他们实际上捐献的是血小板,并不是人们传统意义上的献全血。”吕先萍在很多场合向公众科普过这些理念,“血小板在体内9~11天死亡,两周可以形成新的血小板,而血液中的红细胞恢复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120天。因此,国家规定献全血的时间至少要间隔6个月。一年献血次数很多的人献的是血小板。” 在王现亭看来,捐献血小板还可以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血液淤滞,降低血液中脂肪含量。因此,他建议50岁以上的人可以多献血小板,“我们正常人的血小板是(100~300)×109个/升,但有的人会达到400×109/升以上,这些人就属于高危人群,可以多献血小板,保护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