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八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洪涝灾害后的疾病防控知识要点之二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
每周一练(药物效应动力学、淋巴造血系统疾病)
孟军勤:竭尽所能 让患者感受如家温暖
1
11 1 2020年8月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孟军勤:竭尽所能 让患者感受如家温暖
 

孟军勤:竭尽所能 让患者感受如家温暖
□王 婷  席 娜

   见到孟军勤的时候,她刚从心理治疗室出来。“说些什么好呀,临时过来,我都没怎么准备呢。”她冲记者一笑,言语间透着腼腆和谦逊。
    孟军勤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的一名主治医师,10多年来,她从男封闭病区到慈善惠民病区,与精神疾病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用她的话说,“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从没有对这一群体感到害怕过,相反,他们值得我们付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去接纳、去呵护”。
特别的关爱给特别的你
    听孟军勤说话,有一种亲切感和随和感,让人心安。或许这就是心理医生特有的魅力。作为郑州市八院治疗、护理、管理难度最大的病区中的一员,没有这样的好脾气,很难赢得患者的信任。
    精神疾病治愈率低,复发率高,不少病情严重的患者不是被长期关锁,就是因各种原因流落街头。而孟军勤所在的慈善惠民病房收治的患者,很多是由民警或救助站送来的“流浪病人”,他们有的没有名字,年龄不详,甚至不知道家住哪里,严重缺乏生活自理能力,也不知道具体病史,有没有其他躯体疾病。为了更好地治疗、护理这些患者,这里的医生和护士必须有敏锐的洞察力,需要付出超出常人的耐心。
    半年前的一天,孟军勤和同事接到通知,要去其他医院接一对流浪精神疾病患者。原来是一位男患者“捡”了一位女患者,两人一起生活还有了孩子。接诊当天,女患者刚生完孩子10多天,在喂奶时因孩子哭闹,她用剪刀将孩子的脸戳伤,路人看到后报了警,将孩子送到医院重症监护室救治。
    在与两位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女患者坐在重症监护室门外,神情木然,不言不语;男患者则情绪激动,说自己的孩子在这,坚决不去郑州市八院,一旦医务人员靠近,他就情绪激动,用头撞墙。孟军勤他们连哄带劝,费了好大劲儿,终于把两人接回医院。
    在给予两位患者对症治疗的同时,医务人员还精心为女患者准备月子餐、回奶汤等。1个月后,男患者的精神症状明显好转,慢慢说出了过往经历,以及和女患者是怎么认识的。在医务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帮助下,走失了10多年的女患者终于和家人团聚;同样,男患者也回到当地,找回了久违的亲情。
从“心”入手除疑病
    “大夫,别,您别碰我,我有传染病。”“活着没意思,我不想活了。”3个月前,孟军勤的诊室来了有厌世念头的江女士。孟军勤准备给江女士把脉的时候,却被她拒绝了。
    原来,江女士是一位二胎妈妈,在剖宫产术后做传染病筛查时,有一项指标是阳性,后经进一步检查,显示一切正常。然而,这件事却成了江女士挥之不去的阴影。
    江女士回家后反复查阅资料,越看越觉得自己真的染上了传染病。于是,她开始变得焦虑、厌恶自己,奔波于各个医院不停地检查。在家里,江女士避免和家人有任何肢体接触,餐具分开用,衣服分开洗,不敢给孩子哺乳,甚至觉得自己高龄产子造成孩子是“唐氏儿”(唐氏综合征患儿)。
    从江女士的种种表现,孟军勤判断其有疑病观念,而背后根本的原因是抑郁伴焦虑。江女士在药物加心理治疗的1个多月里,来医院复诊了三四次,每次都要和孟军勤聊上个把小时。在一次次倾诉中,江女士一天天好起来,再也不认为自己有病了,和家人的关系又恢复了以往的亲密和谐。
    孟军勤说,近年来,很多抑郁症、焦虑症患者辗转于综合医院,担心或相信自己患有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躯体疾病;反复检查,但又不相信检查结果和医生的解释,这样会贻误最佳治疗时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压力无处不在,抑郁焦虑开始‘盯’上都市白领、二胎妈妈、退休人员等特殊群体。”孟军勤建议,这类患者要消除负面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培养多种兴趣,适当运动;同时,家属应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爱与陪伴,和他们一同战胜疾病。
    一个精神疾病患者的背后,是一个家庭、一个社区,甚至是整个社会。在孟军勤看来,目前公众对精神疾病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误解,精神疾病的康复治疗工作任重道远,她希望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的患者和家庭走出阴霾,重见阳光。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