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 学习《黄帝内经》 □李士宇
从十年前地摊上的无意翻看,到迈入河南中医药大学的系统学习,如今再次的温习,我与《黄帝内经》的交集或将伴随一生。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巨著、国学瑰宝,传承至今,引起无数人对它的崇拜,因其思想博大精深,如果仅仅泛泛而读,理解往往是似是而非。 近日,医院组织了学习《黄帝内经》活动。再次拿起《黄帝内经》,与这一年多的临床经历相互印证,不得不感叹《黄帝内经》在医学史上真的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辉煌著作。 在急诊科学习的日子里,得知:原本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老年疾病”的发病人群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空气污染、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不良饮食,夜生活丰富,也使不少年轻人开始在保温杯里泡枸杞,越来越注意养生。 何为养生,就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多种保健行为。《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养生学之源,其提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就是说,古代圣人不治疗已经在身上的病,治未来可能患的病,不治目前的乱象,治未来的乱象;其寓意为,预防重于治病,预防重于治乱。 对于未病先防,《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说,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避免受到六淫之邪的侵袭;对内要调养精神意志,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化,充分体现了《黄帝内经》“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两个基本的观点。 人来源于自然,生长于自然,不管人类文明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人类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要遵循自然界阴阳四时的规律。《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如果该睡觉时还在熬夜看手机,顺带吃夜宵,你不发胖才怪。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的精神活动对形体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物质生活的富裕,换来的可能是现代越来越多的精神疾病,做到“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何其不易。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黄帝内经·痹论》中记载:“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若人人如此,也不会有那么多年纪轻轻的“三高”人群了。 刚入临床的新手,想着熟背中药方剂三百首,指点病证,挥斥方遒。当一个活生生的患者站到面前时,却又战战兢兢,惶恐不安,心里甚至咆哮着怎么和书里写的一点也不一样啊!倘若认真学习过《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将古人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观察所得的复杂症状,归纳为提纲挈领的19条病机,作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再合适不过。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对着舌脉症状,回归到五脏六腑,风寒暑湿燥火,对应于相应方剂,按照中医辨证论治,疗效怎么也比对病固定方子强。 《黄帝内经》博大精深,医理深奥,是古代各医家临床实践的升华概括,用心研读,结合临床勤思考,在临床中面临的所谓疑难杂症,无从下手时,回味《黄帝内经》,顺着它为我们提供的辨证思路,自信地去尝试,难题或许就会迎刃而解了。《黄帝内经》带给我的启发,不仅是指导临床,而且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中,处处都存在《黄帝内经》的智慧。 文中对于《黄帝内经》的理解仅是个人之见,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作为一名中医学子,学习《黄帝内经》,学习经典,是一辈子都不能间断的。 (作者为河南省中医院2018级全科规培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