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王喜苹:望闻问切,把问题化解于无形 |
|
□王 婷 席 娜 高挑的个头搭配齐耳短发,几句家常的寒暄开门见山,刚一见面,我就被王喜苹直爽干练的气质所吸引。 王喜苹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郑州市八院)封闭男病区的主治医师,从业14年来,从最初的懵懂选择到如今的痴迷热爱,她从工作中收获了无以言表的快乐。谈及精神疾病的攻关“法门”,王喜苹说:“精神科大夫就像‘相面师’一样,通过对患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倾听、引导、共情,从一些蛛丝马迹中寻找线索,最终重启患者尘封的心门。” 刚柔相济 “见招拆招”解难题 众所周知,封闭男病区是医院较难管理的病区之一,对于一名女大夫来说,若是没有几招过硬的“看家本领”,很难在患者中间建立信任。天然的泼辣性格加上工作的历练,让王喜苹在“刚”与“柔”的配合间游刃有余。 在同事眼里,就没有王喜苹安抚不了的患者,她像一个永远都有新招数的“机器猫”,在与患者“斗智斗勇”的同时,把问题化解于无形。 一天,有一位小患者要从开放病区转到封闭病区,同事提前给王喜苹打了“预防针”,说孩子特别闹腾,让她做好心理准备。患儿是个情绪障碍的12岁男孩,正哭闹不止、大喊大叫,父母两人正按着孩子的胳膊,防止孩子咬伤自己。观察了几分钟后,王喜苹似乎看出了些许端倪,其父亲脾气略显暴躁,母亲则温和顺从,孩子时而看看父母的脸色,时而变着法地闹腾。 把孩子接到封闭病区以后,没有了父母的陪护,反倒变得听话了不少,有时候狂躁的情绪发作起来,他甚至主动要求医生把他约束起来。 经过一周左右的系统治疗,孩子说出了自己隐藏的“小心思”。爸爸对他要求特别严,一旦成绩不好,便对其打骂,而且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不融洽,爸爸有时还会殴打妈妈。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久而久之,男孩心情越来越差,出现了精神问题。他还天真地认为,是不是自己生病了,就能换来父母的关注,他们就不会发生矛盾了,于是就在自己原有的病症上“加戏”。几次心理疏导下来,男孩不再自残,恢复良好。 “家庭环境、父母的管教与孩子的情绪行为障碍有很大的关系,孩子的很多压力其实都源自于父母的期待。而且,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很会察言观色,当他看到家庭成员之间出现分歧时,他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转移家长的注意力,以达到继发性获益的目的。因此,对待这样的孩子,在医院治疗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回到原生家庭后,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王喜苹说。 对待棘手之困 最重要的是用心 在王喜苹看来,精神疾病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疾病,医生必须要有洞察人心的技能,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病史素材做支撑。在坐门诊时,王喜苹对每位患者的问诊时间至少需要半个小时,尤其是首诊患者,她一定会深入了解,不放过每个关键性细节。“有时候,关系到治疗效果的不一定在于实力和经验,而是用心与否。”王喜苹说。 曾经有一个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十几年来病情反复发作,治疗效果不佳,王喜苹则另辟蹊径,反复研究,最终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 患者是一位30岁的小伙子,来医院就诊时意识下降,伴幻觉、妄想、易激惹,且身体肥胖、内分泌失调、血脂高、肝功能受损等。自患病以来多次就医,小伙子最终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伴精神病性症状,然而,棘手的是药物在他身上始终不怎么起效,其间,也多次调整药物方案,即便选用的都是治疗精神疾病的“王牌药”,且用药剂量也足够,却仍然无济于事。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难道患者的病因还有别的可能?是难治性的吗?带着一连串的疑问,王喜苹把小伙子的十几本病例仔仔细细又阅读了一遍,发现有一两种药是没有用过的。王喜苹心想,既然治疗到了这一步,放手一搏吧。果然,在调整用药两周后,小伙子的精神症状明显减轻,睡眠也好了,住院一个月后康复出院。如今,小伙子已经完成学业,并且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对症治疗很重要。治疗同一种精神疾病的药有很多种,受患者年龄、性别、体质的影响,每个人对每种药物的敏感度不同,因此必须综合考虑,区别对待。”王喜苹说,“从这样的患者身上,自己也收获了更加多样的实战经验。有时候一种方法不行,就需要换一种思路,另辟蹊径。” 对于未来,王喜苹坦言,自己的愿望很简单,就是希望能成为患者疾病的“终结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