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版:基层视角
 上一版    下一版  
我觉得离不开你们啦
在防治慢性病中得到历练
他把调心作为治病之本
虞城县人民医院
新安县人民医院
息县人民医院
中国人寿:总保费突破6000亿元背后的“大逻辑”
1
11 1 2020年12月31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他把调心作为治病之本
 

他把调心作为治病之本
本报记者 卜俊成 通讯员  郭 伟  李艳华 文/图

   经常到登封市嵩山路嵩颖小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找马延宏诊治疾病的患者,都知道他是一位十分健谈的医生。“人生在世,活得开心比什么都重要。”12月29日,记者来到马延宏的诊室采访时,他正在开导因为和儿媳妇生气而胸闷的患者。在马延宏看来,很多疾病的发生,与患者自身情绪长期抑郁关系密切。因此,从医22年来,他总是把“治病先调心”放在健康服务的首位。
    从医初期,马延宏发现,许多就诊患者的身体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总是自述有“口苦,不想吃饭”“胸闷,肋部胀痛”等不适症状。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他开始试着在开方时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的药物。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后,他发现这种治疗方案,比单纯用针对疾病症状的治疗方案效果好。接下来,马延宏在为患者问诊时,就尽可能多了解有可能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因势利导,尽最大努力帮助患者解开心结,再辅助用一些治疗疾病的药物,时常能够取得预期效果。
    “曾经有一位46岁的女患者前来就诊时,面部苍白、浮肿,说话少气无力,自述在多个地方诊治过,但效果不明显。”马延宏告诉记者。在具体的问诊中,他发现,患者疾病的根结在于婚姻生活不和睦。马延宏就鼓励患者,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困难,同时配以健脾化湿、利水消肿的药物进行治疗。就这样,在他的帮助下,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并逐渐走出了情绪的“阴霾”。
    “还有一位患者,因为学习压力过大而出现悲观厌世情绪。患者来就诊时,已经服用药物多年。”在采访中,马延宏介绍。经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和患者家属在多家医院提供的检查结果,马延宏发现,患者机体发育良好,并没有器质性病变,发病的原因在于精神压力过大,且长期得不到疏导。为此,他告诉患者家属要积极从正面引导孩子,改变以往不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不建议用药治疗,而是运用心理疏导进行治疗,促使患者主动调节负面情绪。目前,这位患者已经恢复了正常情绪,并重新树立起生活和学习的信心。
    “我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时常用仁心仁术帮助群众治愈疾病而获得称赞。当年,就是在他的熏陶下,我才走上从医的道路。”长期扎根基层工作,专注于脾胃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诊治,马延宏坦言,其实,调心比治病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当他看到治愈患者脸上的笑容时,就深刻体味到从事医生职业的神圣感;也就不感到累了,内心反而产生一股努力成为一位名医的劲儿。
    马延宏说,看到患者在自己的帮助下能够重获健康,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大的欣慰和动力。为此,他将一如既往,用心继续为守护社区群众的健康而不懈努力。

马延宏为患者诊治疾病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