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民生是最大的政治。1月18日,河南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开幕,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尹弘作政府工作报告。记者梳理发现,政府工作报告涉及卫生健康工作的描述共有2000多字,内容包括疫情防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省医学中心建设、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县域医疗中心建设等多项内容,对2020年及“十三五”时期医疗工作作了回顾,对2021年医疗咋走等定了方向。 回顾 2020年,河南坚持科学有效防控疫情,抗疫斗争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我们快速阻断疫情传播,坚决筑牢阻击疫情“中原防线”;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我们树牢“一盘棋”意识,倾力支援湖北;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 “十三五”时期,河南有儿童和心血管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挂牌,所有县(市)均有一所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水平,94%的疑难重症在省内得到救治,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和医用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99个,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全面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21年怎么做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1年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人物同防、闭环管理”,加强口岸入境、进口商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管控,规范做好直接接触进口物品人员的个人防护、日常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对重点场所采取严格的环境监测和卫生措施,落实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强化防控物资储备,认真做好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发挥发热门诊等“哨点”作用,强化医疗检验、院感控制等工作,做好零星病例应急处置,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做好防控救治、信息发布、流调溯源等工作,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合理确定管控区域,坚决防止疫情扩散,精准科学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引导人员有序合理流动,严控大型活动,抓好村庄和社区防控,减少人员聚集,最大程度减少传播风险,确保群众过一个祥和安康的春节。 【增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 积极扩充高端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完善儿童、心血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争取呼吸等专科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批建设试点。推进15个省医学中心和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每个县建设一个县域医疗中心,新增20所县级综合医院、8所县级中医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60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医疗中心。推进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以及省辖市传染病医院、县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倡导全民健身,持续打造15分钟健身圈,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以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扩大企业职工参保覆盖范围。持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制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持续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当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 一是免费开展农村适龄妇女、纳入城市低保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和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二是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年救助不少于1.9万人,基本实现有需求残疾儿童应救尽救。 【代表、委员这样说】 针对2021年工作,河南省人大代表齐冠丽认为,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关键期,防控压力持续增大。医疗机构要筑牢防线,医务人员还要继续发扬“困难面前豁得出,关键时刻冲得上”的大无畏精神,把危险留给自己,用生命守护生命。同时,医疗机构还要打造一支具有高水平职业素养的人才队伍。 河南省人大代表赵俊祥认为,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原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数量不足,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健康教育和慢性病防控需求,建议统一重新规划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每个站管理1万人~2万人,对社会公开招标,明确招标内容、服务标准、费用标准,使健康守门人制度落到实处。 河南省政协委员黄红霞提出5条建议:一方面要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改革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在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要着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的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相关政策,坚持三医联动,强化医防协同,打好医改组合拳。同时,要加快建立完善“集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医养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服务模式、管理制度和医保支付制度,加快建设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此外,还要深入实施好健康中原行动和15个专项行动,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素质,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动工作内容从环境卫生治理向全面社会健康管理转变。在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上,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生命健康科技创新政策环境,促进实施优质医疗健康资源扩容、“互联网+医疗健康”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提质、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等系列重点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医疗健康资源覆盖范围,提升健康产业科技竞争力,使健康产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