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治或添新靶标
本报讯 (记者常 娟 通讯员周厚亮)1月19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滕军放教授团队在国际顶尖期刊《自然·医学》以“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障碍”为题在线发表重大研究成果。本研究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下降,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阐明了病理机制。 此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利用影像学技术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方法,并且证实基于此方法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对于帕金森病早期鉴别诊断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α-突触核蛋白聚集体诱导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障碍的分子机制,为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参与神经变性病的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 最新研究显示,脑膜淋巴管系统功能障碍与衰老密切相关。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研究发现,损害脑膜淋巴管功能可以加速脑实质Aβ异常沉积。 为揭示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滕军放团队近3年来尝试寻找评估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动态、无创性技术方法。该研究团队首次利用磁共振黑血成像和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等技术定量评估了健康人群和特发性帕金森病、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和皮质基底节变性患者的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共计招募1065位志愿者。结果发现,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上矢状窦、乙状窦的脑膜淋巴管引流速率减慢,且与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相关;而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与健康人群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双侧颈深淋巴结的进一步研究结果同样证实,特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管引流功能的下降。 滕军放研究团队进一步利用ROC曲线(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不同部位脑膜淋巴管以及颈深淋巴结在早期鉴别诊断特发性帕金森病与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中的有效性,发现双侧颈深淋巴结的平均TTP值(对比剂峰值时间)具有极高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为特发性帕金森病的早期鉴别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此外,动物模型研究表明,脑膜淋巴管内皮屏障功能障碍与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沉积于巨噬细胞引起的脑膜炎症反应相关,最终导致脑膜淋巴管引流受损。病理性α-突触核蛋白聚集与脑膜淋巴管功能障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推进了帕金森病病理进程。此项研究结果提示,改善脑膜淋巴管引流可能是延缓或阻断特发性帕金森病病程进展及治疗的新靶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