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养生法则 □魏 馨
养生亦称摄生,是如今多被推崇的生活方式,原指人们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经典著作,被尊为“医家之宗”,其中,《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阴阳应象大论》等篇均有对养生原则的论述。 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以“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这也是现代养生仍然遵循的理法之一。那么这句话该如何理解运用呢? 我们要先明白何为阴阳,才得以知晓如何“养阴、养阳”。阴阳,最早是指阴与晴的天象,后来延伸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元素论,是对自然界互相关联的对立双方的属性概况。阴阳理论是《黄帝内经》的重要学术思想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可以认识到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离不开阴阳。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阴;但是,朱丹溪在《局方发挥》中说:“阴阳两字固以对待而言,所指无定在。”且阴阳互藏,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于四季而言,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春天属阴中之阳,夏天属阳中之阳,秋天属阳中之阴,冬天属阴中之阴;于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而上午属阳中之阳,下午属阳中之阴,前半夜属阴中之阴,后半夜属阴中之阳;于五脏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而心属阳中之阳,肺属阳中之阴,肝属阴中之阳,脾属阴中之至阴,肾属阴中之阴;诸如此类……所以,阴阳所指不能简单地理解为阴精、阳气,要在特定的环境中以辨证的思维去看待事物的性质。 至于如何“养阴、养阳”,承接前文,提到“春三月,此谓发陈……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此谓容平……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春天生命萌发,万物推陈出新,为“生气”;夏天天气炎热,万物繁荣秀丽,为“长气”;秋天天气转凉,万物成熟平定,为“收气”;冬天天寒地冻,万物潜藏蛰伏,为“藏气”。结合文中所言,春天时应该多在外面行走运动,使形体舒缓,保持生机勃勃的状态。夏天时不要厌恶长日,应该精神愉悦,不要发怒,使气机得以宣泄,增长对外界事物的兴趣爱好。秋天时应该收敛神气,从容淡定。冬天时不要扰动阳气,使神志深藏于内,注意保暖。 这些顺应四时规律的行为,也展现出“生、长、收、藏”的特点,又言“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意为人同自然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生命过程中运动发展,“生、长”皆属阳,“收、藏”皆属阴,可见“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指可理解为春夏时节为了顺应生命升发增长的规律所作出的相应活动,秋冬时节为了顺应生命收敛潜藏的规律所作出的相应活动。 对此,后世医家也有着各自的见解。 一是以唐代王冰为代表,他从阴阳互制理论的角度提出春夏阳盛,应食寒凉之品以制亢阳,秋冬阴盛,应食温热之品以制盛阴,通过阴阳互制达到互养,使得阴阳处于平衡状态。 二是以明代张景岳为代表,他从阴阳互根理论的角度提出“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以达阳中求阴,阴中求阳的动态平衡,春夏应避免伤其阳气而患疟泻之病,秋冬应避免伤其阴气而患火热之证。 三是以清代张志聪为代表,他从阴阳虚盛理论的角度提出“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其意为春夏人的阳气内虚,养阳为从其根;秋冬人的阴气内虚,养阴以从其根。对于阳虚阴盛体质者,若春夏培养其阳,则秋冬不易发病;对于阴虚阳亢体质者,若秋冬培养其阴,则春夏不易发病。 此外,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提出了“故春月宜加辛温之药,薄荷、荆芥之类,以顺春升之气;夏月宜加辛热之药,香薷、生姜之类,以顺夏浮之气;秋月宜加酸温之药,芍药、乌梅之类,以顺秋降之气;冬月宜加苦寒之药,黄芩、知母之类,以顺冬沉之气;所谓顺时气而养天和也”。 结合现代临床,三伏贴、三九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等防病手段都是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治则中衍生而出的,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作为医者的我们要从《黄帝内经》等经典中吸取精华多加学习运用,以达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治疗目的。 (作者为洛阳市第一中医院2019级住培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