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现存最早的全文注释《伤寒论》的著作——《注解伤寒论》
《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养生法则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1
11 1 2021年1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体征
□张国龙  赵 飞

   每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暨“中国麻风节”。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全面消除麻风危害,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2020年,已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的河南省共报告新发麻风病例7例,3例为多菌型(MB),4例为少菌型(PB)。均在固始黄山医院进行正规治疗。在新发病例中,呈典型的灶性聚集伴“卫星状”散发特点。那么,什么是麻风病?麻风病的症状有哪些?基层医务人员如何识别呢?
    近年来,河南省每年发现麻风病例数大都在个位徘徊,一直保持零星偶发状态。事实上,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可怕的是歧视。及时发现、及早治疗是防控麻风病的重点。约有95%的人对麻风杆菌有特殊的免疫力,即使感染了麻风杆菌也不会发病。且外界环境因素对麻风杆菌活力有明显影响,麻风杆菌经紫外线照射30分钟~60分钟即完全失去活力,在60摄氏度下10分钟~30分钟即完全失去活力。在夏季日光下直射2小时~3小时,就可完全丧失活性。
    当麻风杆菌侵入机体后,在典型症状开始前往往有全身不适,肌肉和关节酸痛,四肢感觉异常等症状出现。大多数麻风病患者早期有不同形态和数量的皮肤损害,有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浸润和少见的皮肤原发性溃疡等。但对个体来说,患者的免疫力决定着皮损的数目、大小、形态、分布、边缘、表面、颜色的变化及病期和反应状态。
    一、斑疹。
    1.浅色斑:局部皮肤颜色变浅。有原发性和继发性浅色斑两种。见于各型麻风病。
    2.色素沉着斑:局部皮肤色素增多的斑疹。
    3.红斑:皮损局部颜色变红。
    4.徽章样斑:为红斑与白斑镶嵌成靶状的斑。
    二、结节:为圆形或椭圆形半球状突起。
    1.结节主要见于瘤型和界线类麻风病,有鲜红、暗红、棕褐色、黑色等。有黄豆至核桃样大小或更大,数量不等。表面光亮,犹如传染性软疣,有的继发于弥漫性浸润的皮损上,有融合呈斑块的倾向。
    2.结节可分为真皮和皮下结节。前者病变以真皮为主,隆起于皮面,后者病变以皮下组织为主,病变向下膨胀,隆起不明显,要用手触诊才能摸到。
    三、斑块:结核样型斑块色鲜红或暗红,境界清楚,数量少,表面干燥有细小鳞屑,一般有麻木症状,查菌为阴性。界线类偏结核样或中间界线类麻风病的斑块多为不规则形,表面不平,黄红色或棕褐色,有柔软多汁样外观,有“卫星状”损害或“打洞区”,内缘清楚,高出皮面,外缘向外倾斜呈坡状而逐渐模糊不清,呈倒碟状。界线类偏瘤型麻风病的斑块多发生在弥漫性浸润的基础上,表面光滑,大小不一,数量多,以面部、四肢和臀部多见,感觉障碍不明显,查菌为强阳性。
    四、弥漫性浸润:为一种广泛的以真皮内炎症浸润为主的损害,皮下组织也可受累。由于浸润程度广泛,在皮肤外观上一般很难看出异常变化。
    1.浅弥漫性浸润:病变主要在真皮,发生于疾病较早阶段。面部的表现为皮肤光滑发亮,淡红,两眼球结膜有轻度充血,看上去似酒后微醉样外观,眉毛稀疏,患者可感觉面部有蚁行感。发生在躯干、肢体的轻度弥漫性浸润,常只表现为皮肤轻度肿胀,光滑,淡红,一般无感觉障碍。
    2.深度弥漫性浸润:常由浅弥漫性浸润发展而来,病变部位深达皮下组织,有广泛麻木,查菌为强阳性,多见中晚期的瘤型和偏瘤型麻风病患者。
    3.面部的损害因浸润致鼻唇肥厚,加上结节损害呈凹凸不平,形成狮面外观。
    4.四肢和臀部的深度弥漫性浸润呈皮肤肥厚,加上大的皮下斑块结节,质硬,暗褐色或棕褐色,使表面高低不平,皮肤很难捏起。
    五、溃疡:超过表皮基底层以下组织缺损的炎症。
    1.原发性溃疡,由于麻风病斑块、结节或浸润性损害因炎症剧烈发生组织缺血坏死。分泌物中可含有大量麻风杆菌。
    2.严重的麻风结节型红斑和皮肤Ⅰ型反应也可引起皮肤坏死溃疡。
    3.营养性溃疡,好发于足底、手指等部位,局部神经和血管受累加上外伤引起。初为局部损伤,出现红斑和水疱,不久水疱破裂,出现糜烂面等。
    六、疱疹:为隆起皮面内含液体的腔隙损害。主要发生于皮损处或麻木区,有时为麻风病患者的主诉症状。麻风病Ⅰ型或Ⅱ型反应时,因组织剧烈反应可出现局部水疱。
    七、萎缩:为皮肤皱缩变薄的表现,多为各型麻风病皮损消退后的表现。结核样型麻风病多为斑片状萎缩,境界清楚,闭汗,毳毛脱落,麻木,有轻微的色素减退改变。瘤型麻风病皮损部位则呈广泛对称萎缩,如老年人样或羊皮纸样萎缩,并有闭汗和麻木。
    八、麻风病毛发脱落特点:结核样型麻风病一般只在皮损部位出现毛发脱落。瘤型麻风病毛发脱落的最引人之处是眉毛,早期在眉外1/3处开始脱落,先稀疏脱落,逐渐脱光。睫毛也可同时脱落。瘤型麻风病的头发脱落最早在颈后发际部位,中晚期的瘤型麻风病患者胡须、腋毛和阴毛也可脱落。
    九、神经损害:为麻风病的一个主要表现,临床上可触及神经粗大,局部皮肤麻木无汗、肌肉萎缩、局部皮肤和关节营养不良和功能减退。由于麻风病免疫力、类型和病期的不同,神经受损的数量、程度、形态和时间也各异。
    神经损害症状和体征:1.神经粗大及触痛是麻风病特异症状之一(如耳大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腓总神经等)。由于神经内的炎症反应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神经干肿胀、粗大。可以是均匀粗大或呈节段性粗大,也可呈梭形或念珠状粗大,粗大可是原来的几倍或十几倍。2.结核样型麻风病的神经粗大发生早,质地硬,粗大明显,不对称。3.瘤型麻风病的神经粗大发生迟而对称。临床上粗大的神经干与运动功能障碍不一定呈正比,但与感觉障碍会同时出现。4.神经功能障碍。感觉障碍之前可表现为感觉异常,如面部的蚁行感。皮损各种感觉丧失的顺序一般是温觉先丧失,痛觉次之,触觉最后丧失。一般结核样型麻风病患者在3个月左右出现皮损感觉,而瘤型麻风病皮损则在1年左右出现感觉障碍,界线类麻风病患者皮损感觉丧失的时间介于两者之间。
    总之,麻木是麻风病的早期症状和主要症状。如果发现以上症状或类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前往医院排查和治疗。
    (张国龙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赵飞为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麻风病防治专家,杨须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