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孤岛”终不悔 仁术丹心慰苍生 ——淅川县退休医生李传勋的故事 本报记者 乔晓娜 通讯员 武华成 孙高峰 文/图
“李大夫,还得麻烦您来家里给我老伴儿换一下药。”近日,淅川县仓房镇卫生院医生李传勋接到陈庄村民刘生富的电话后,不顾冬日严寒,立即带着药箱,骑着电动车上门为病人换药。 仓房镇位于淅川县南部,距离县城65公里,与湖北省丹江口市石鼓镇交错相连,状若一柄羽扇, 集山区、库区、偏远地区为一体,当地人俗称“孤岛”。在公路没修好之前,想要去县城看病,村民们要走几十里(1里=500米)的山路,坐20多分钟的小船或轮渡到丹江口水库码头,然后再坐一个多小时的班车方能如愿。 “李传勋的电话就相当于我们这儿的120。他24小时开机,乡亲们有啥事了,首先想到的就是给他打电话。他一般会立马解决。”刘生富说。 2009年,李传勋从淅川县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县二院)退休。作为一名专家型医生,他放弃在县城安享天伦之乐的生活,只身一人来到仓房镇,用自己的技术支援镇卫生院的发展;他全心全意地为山区人民的健康服务,不拿卫生院的工资,却为卫生院争取到价值数万元的药品和器械;他召开学术讨论会,分析复杂病例,培训急救技能等,提升医生们的医疗水平,希望能有更多的医者守护山区人民的健康。他十年如一日的做法,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肯定,2019年被评为“医德标兵”。县委、县政府号召全县医务人员学习他从医为民、视患为亲、爱岗敬业、默默奉献的精神。 在仓房镇,当地群众对身边这位健康“守护神”赞誉有加,称李传勋是用医术和服务暖热了一座“孤岛”的“最美医生”。他的到来,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了。他积极带教年轻医生,提高群众的就医获得感,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乡亲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这里。”看到群众不出镇就能看好病,李传勋说,他心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 “我要去仓房支援。”2008年,仓房镇卫生院面临留不住医生和病人的困境。在镇政府和县卫生局的支持下,县二院接管了卫生院,并派专家进行技术支援,李传勋得知后立马报名。“我从一个小毛孩儿到一个患者信赖的医生,是仓房镇卫生院培养的结果,我对那里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我必须去。”李传勋坚定地说。 这是李传勋第二次请求支援仓房镇的告白。 1968年,19岁的李传勋,从信阳卫校毕业后,只身一人来到淅川县人民医院工作。 1971年,李传勋响应“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的号召,主动要求“上山下乡”,提出去支援仓房镇卫生院。他的医疗水平和管理能力得到了卫生院的认可。1984年,他被选为该院院长;1986年,他调到盛湾卫生院任院长;1991年,他调到县二院任副院长兼外科主任。 李传勋回忆说,他刚到仓房镇卫生院的时候,那里只有1名主治医生、2名临时医生、1名全职护士和1名临时护士,没有一个完整的医疗体系;院里有一台X线机和一台显微镜,由于设备落后,检验的结果对临床诊断基本没有参考意义;药品品种不齐全,无法满足群众基本的预防保健,更谈不上开处方治疗了。 李传勋向县二院领导求助,他一次又一次汇报情况。县二院领导研究后,无偿送上价值几万元的药品,还陆续送来B超机、500毫安X线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监护仪、煎药机、牵引床等设备。同时,李传勋定期召开全院学术讨论会,研讨复杂病例,指导医生拍片、看片,培训急救技能等,用这些措施留住医生;通过义诊、上门送医送药等方式吸引患者前来就诊。 一天,村里的一位老人突然晕倒,病人的儿子立即给李传勋打电话。根据病人儿子描述的症状,李传勋怀疑病人是栓塞,但不确定脑部是否出血。由于卫生院条件有限,他立即联系县二院的专家,救护车第一时间将病人接到县里进行手术。术后,病人恢复良好。为了减轻病人负担,同时方便家人照顾,术后第4天,李传勋建议将病人接回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 村民们都知道“仓房来了个本事大的李教授”,这里的病号也多了起来,就连往返仓房镇和县城的大巴司机都经常和李传勋开玩笑:“您来了,害俺生意都惨淡了不少。”这是事实,自从李传勋到仓房镇卫生院坐诊后,去县城看病的人少了一大半。 “我得去仓房支援。”2009年6月,李传勋从县二院退休,想到山区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渴望,便毅然放弃了在县城安度晚年的想法,重新回到了仓房镇卫生院。“当时,院领导和家人都不赞同,说我年龄这么大了还折腾个啥!更怕我一个人跑那么远不会照顾自己,但是我觉得‘岛上’的群众太苦了,看病太不方便,我得回去。” 这是李传勋第三次请求支援仓房的告白。 李传勋来此坐诊一段时间,听到群众这样说:“李医生值得信赖,治疗效果也好,就是药贵了点儿。”他便马上开始调整,尽量用便宜的药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在患者面前,李传勋总是面带微笑,对于患者不懂的地方总是一遍遍地耐心解释,用温暖与关怀消除他们的顾虑。雷山村60多岁的王先生患有胃病、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等,是仓房镇卫生院的老病号。“以前我只有无法忍受痛苦的时候才选择卫生院,现在是大病小病都来,感觉李教授就是我的健康‘守护神’。”王先生感慨地说。 “相比李教授,我们更愿意称他李老师,他不仅在技术上是我们的老师,在医德上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满脑子想的都是如何提升医疗技术,如何争取上级支持来改善就医环境,如何更好地服务患者,让当地老百姓不出镇就能看好病。”内科门诊的杨医生告诉记者,李传勋经常带队下乡义诊,给贫困户送医送药,讲解脱贫政策,还自己垫钱为贫困户看病。 2010年9月4日,淅川县第一批移民搬迁工作顺利结束,卫生系统圆满完成了10个乡(镇)57个村76批次13761户60886名移民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 在服务第一批移民时,全县卫生系统调动县、乡医疗卫生单位21个,出动医务人员3970人次,出动救护车、卫生监督车等2960车次,历时半年多,为7.2万名移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先后诊治病人2万余人次。 6万多移民迁出,长达80天的搬迁,全县未发生一例移民死亡和因病影响迁出事件,也未出现传染病流行和饮食安全问题。在这份成绩单上,有李传勋的大名。移民工作开始后,他奋不顾身,主动请缨参加移民医疗队。在3个多月的体检筛查工作中,他坚持与队员们进村入户,每天起早摸黑,背着药械,在羊肠小道上奔波,跋山涉水,逐村逐户开展体检筛查工作。由于移民村交通不便,老百姓居住分散,为了赶时间,他常常是饿了啃包方便面,渴了喝口丹江水。他从未叫一声苦,道一声累。 “我必须去支援。”2020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蔓延。正月初一晚上,李传勋忧心忡忡地找到县二院院长梁训太,说出了他藏在心里的话:“院长啊,咱这是县城,医务人员有保障,那仓房与湖北山水相连,应该算是淅川县的抗疫一线吧,那里人员不足,条件差,我必须去。” 这是他第四次请求支援仓房的告白。 “老李啊,感谢的话我就不说啦!需要啥,尽管说,我们支持您,但是您必须平平安安回来。”梁院长听着李传勋充满深情的话语,深深地感受到老医生老专家对仓房人民的关爱,知道劝不住他,就在他临走时这样说道。 “爸,我妈跟您生活了40多年,您对她何时像对仓房人这样挂心,我妈最后走时您在仓房上班,连她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很遗憾。我们知道劝不住您,您心中装着医疗事业,装着仓房人。您去吧,但要健健康康回来。”他第二天要走时,儿女对他说。 李传勋到仓房后,发现那里成了真正的“孤岛”。仓房与丹江口市冰水河镇、石鼓镇长达50里的连接带上所有的大小路口全部隔断,镇、村两级干部联合值守;随后,与盛湾镇交通隔断,张营码头的轮渡也停航。 从此,门诊室、观察站、重点人口的家里都可看到李传勋步履匆匆的身影;从此,他的专家门诊变成了发热门诊,他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与庄严;从此,他又有了一个新的称号——“孤岛英雄”。 2020年正月初三夜里10时,仓房镇疫情防控指挥中心接到举报,说磨沟村一个产妇生完孩子后连夜回到家里。李传勋和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一道来到这个产妇家里,逐人检查测温,确诊无发热症状,与该户签订居家隔离保证书后回到卫生院时已经夜里11时。 2020年正月初七晚上8时许,镇疫情防控指挥中心接到王井村民举报,说一个村民早晨从丹江口市潜行一天回到余家岭。镇上到余家岭共有豫鄂两省设的3个关卡,有一段路需要步行,他走进该户人家时已经夜里10时许。他诊断检查后,将这个人与相关人员连夜送到镇隔离站。 2020年正月十五,磨沟村的贫困户毕某(高龄残疾人),因病长途跋涉从新疆回家。李传勋和镇疫情防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走进毕某家,对他进行检查,排除新冠肺炎症状,决定居家隔离。就在这天夜里,李传勋拖着疲惫的身体刚回到卧室,又接到县二院院长的电话,邀请他回去主持发热门诊工作。他拒绝了,理由是丹江口市已有数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这里是真正的抗疫一线,而且形势严峻,他不能走。 2020年3月,武汉疫情形势缓解,开始“绿码放行”,周庄村在武汉打工的6个人回家了。这时,李传勋一直超负荷运转的身体生病了。他挂着吊瓶,陪着镇疫情防控指挥中心的工作人员来到周庄村临时隔离点,逐人检测把关,忙到下午6时才回医院。 “我余生都将留在仓房。”这位“孤岛卫士”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与乡亲们共渡难关的他,把身心都交给了仓房人民,他决定余生都留在仓房,支持这里的医疗卫生事业。 这是他第N次请求支援仓房的告白。 12年里,李传勋从一个星期回家一次,变成一个月回家一次,后来,就只有家里有事的时候才回家看看。 “从情感上来讲,这里更像是我的另一个家,回县城后会很牵挂这里的一切,而来到这里又会很想念我的家人。”李传勋说。 2011年,李传勋的妻子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住进病房。李传勋得知消息后,心急如焚,马上赶到妻子身边。然而,当仓房镇的病人一个个打电话问他返回时间时,看到妻子的病情已经基本稳定,李传勋便将剩余的事情交代给儿女,赶回仓房。几个月后,妻子的病情加重,被转至武汉进行治疗。此时,李传勋的儿女强烈要求父亲能回到母亲身边。李传勋匆忙赶到武汉,安排好妻子的治疗事宜,再三思虑后,还是决定让儿子、媳妇、女儿轮流去陪护,自己又回到了仓房镇,因此错过了与妻子的最后一面。 2013年1月,李传勋的儿子骑摩托车出了车祸,造成肩关节粉碎性骨折。李传勋得知消息后急忙赶回去,儿子的手术刚做完,他便又回到了卫生院。之后,他只是天天在电话里询问儿子的病情。 “我知道很多时候孩子们会怨我,但是我想说我不是不爱我的妻子和孩子,相反我很爱他们,只是我觉着仓房镇的群众更需要我,双方都是我难以割舍的亲人。”李传勋说。 “他来这儿基本上是义务扶贫,乡里管吃住,退休金由县二院发,他还经常拿着退休金去扶贫,帮助贫困户脱贫,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我们仓房的骄傲。”仓房镇卫生院院长张本明说。 “能在这里继续发挥余热,我感到很满足。乡亲们没把我当外人,经常会送些自家做的饭菜或特产,他们对我的情意让我很感动。”说起百姓对他的认可,李传勋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就是这样一位慈祥的老人,带着浓浓的乡情回到了仓房镇卫生院,用精湛的医术和无私的爱守护着仓房人民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