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韩劲松 刘 锐 吴向东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强县域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推动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推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发展。”新县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新县县委、县政府坚持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为突破口,提升县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按照“县强、乡活、村稳”的总体要求,整合县域资源,强化政策联动,全力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 建立高效协调机制 确保医共体建设“推得动” 据介绍,新县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牵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卫生健康等相关责任单位为成员的新县县域医共体管理委员会,出台《新县推进紧密型医疗服务共同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负责统筹医共体建设的规划布局、投入保障、人事安排、政策制定和考核监管等重大事项,初步构建起了“县委统揽、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工作推动机制。 在医共体层面,新县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理事会工作机制,成立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党委。党委组成人员包括牵头医院班子成员及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主要负责集团改革发展的重大事项。理事会由牵头医院及成员单位相关负责人组成,负责集团的日常运行管理。理事会下设“一办六中心”,即集团办公室、人力资源中心、财务管理中心、业务管理中心、医保管理中心、药械采购中心、绩效管理中心。 整合县域医疗资源 推动医共体体系“建得全” 新县卫生健康委员会表示,新县在医共体组建方面,坚持“县级公立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改革思路,统筹考虑全县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和人口分布情况,拟组建1个~2个医共体,采取包片、分步实施的办法推进。 2020年11月,新县制定了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相关章程和制度,选优配强了“一办六中心”工作人员31人。在“七统一”管理方面,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信阳市中心医院等对口帮扶为依托,在对口支援、等额对调的人员中分别向集团内5家成员单位派驻10人,从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上,发挥支援人员优势,深化人才帮带;组织医院科室主任到成员单位指导发热门诊的布局设置,进行业务培训,推广宣传新技术、新业务,指导带教等,进一步为分级诊疗夯实基础。 目前,新县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财务、药械、绩效以及信息化统一方面正在按照既定的实施方案强力推进。 完善配套政策支撑 促进医共体体系“转得好” 为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促进医共体“转得好”,新县采取5项举措推动医疗健康服务体系高质量、高效率运行。 加强医共体信息化建设。采取以补代投的方式支持第一医疗健康服务集团信息化建设,所需资金由县财政和集团共同承担,对外对接优质医疗资源,整合信息化系统,实现远程会诊;对内下沉医疗资源,推动分级诊疗,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资源利用率。 着力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财政、审计、卫生健康部门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进行全面清查、严格核算,摸清债务情况,分期分批逐步予以解决。 保障乡镇卫生院正常运转。将乡镇卫生院纳入财政一类保障,按编制足额保障经费;建立灵活用人机制,聘请有资质的专科乡村医生坐诊,推进分级诊疗,激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活力。 着力解决人才不足的问题。设立医疗卫生专业人才引进基金,重点引进外转率较高的薄弱学科和病种人才;利用上级医疗机构、高等院校结对帮扶资源,采取“引进来”坐诊带教和“走出去”跟班培训的方式,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县级医疗人才队伍。 健全医保支付制度和利益调控机制。讨论通过了《新县紧密型医共体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额预算实施意见(试行)》,确定了医保基金总额预算原则为“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使用原则为“总额预算、按月预拨、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并设立预算基金专户,倒逼医疗机构主动控制医疗费用,实现“医保患”利益相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