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非特异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
阎琳:爱才是最好的治本之策
肺转移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1
11 1 2021年2月4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非特异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治
 


□庄卫生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侧或双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导致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的一种疾病。常见于茎乳孔内外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或因颅脑外伤、肿瘤压迫、手术牵拉引起的面神经主干或分支的卡压。本文所说的面瘫即是特发性面神经炎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不包括脑卒中、颅脑损伤等原因所致的中枢性面瘫。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s palsy(贝尔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部神经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发病季节以四五月份和七八月份较多。
    2.急性起病,或无任何征兆于清晨刷牙发现患侧口角漏水,进食卡塞。70%的患者于1天~3天内病情达到高峰,少数患者5天内达到高峰,部分患者在治疗2周左右突然患侧耳壳出现疱疹而加重。单侧面神经受损常见,先后双侧发病者约0.5%。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病 因
    不同面神经麻痹病因不同,最常见的为面神经炎,占临床面神经麻痹的95%以上。面神经炎的病因不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病毒感染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尽管很少分离出病毒。膝状神经节综合征(Ramsay Hunt Syndrome)则是带状疱疹病毒感染,使膝状神经节及面神经发生炎症,临床所见患侧耳后疼痛短期或持续存在,绝大多数是病毒感染所致。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多数BP患者的血清、体液、脑脊液和神经组织活检可检出高水平的HSV-1(单纯疱疹病毒1型)或HSV-2(单纯疱疹病毒2型)抗体及病毒DNA(脱氧核糖核酸),提示贝尔麻痹与HSV(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相关。莱姆病、麻风病、脑干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的某些类型也会引起面神经炎。
    2.自身免疫力异常。免疫力异常易使面神经易于发生炎性改变。对于那些反复发生面神经炎的患者,是内在因素主导的一种类型。但是这种免疫力改变目前尚无实验室体液和细胞免疫指标支持。临床可见一侧周围性面瘫未愈,另一侧又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例,虽非人人可见,但可能是免疫力异常导致的特异性病变。
    3.肿瘤,面神经瘤引起面神经麻痹是主因。桥小脑角区肿瘤引起面神经麻痹,属于肿瘤压迫或术后伤及面神经,也常伴有三叉神经、舌咽神经、听神经等多组颅神经的病变。腮腺肿瘤切除术时牵拉面神经受损。另外听神经瘤、头颈其他肿瘤及面神经减压术后都有可能损伤面神经。
    4.脑干出血或梗死。位于脑干面神经和附近的出血或梗死,有时会导致单侧或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有时也同时出现动眼神经、展神经病变,或病变侧的肢体功能障碍。
    5.颅脑外伤。颅底骨折或颞侧外伤后可能伤及面神经的不同节段。但也可能伴有外展神经、动眼神经、舌咽神经轻重不等的损伤。
    6.化脓性炎症。中耳炎、乳突炎、腮腺炎或耳郭、耳根等处的炎症感染等都可以波及面神经主干或分支产生病变。

诊断要点及注意事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天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3.排除继发原因。
    注意事项: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是排除其他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症状。
    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5.辅助检查建议: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检查,必要时可进行颅脑CT、MRI(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排除脑部病变,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可进行面部肌电图检查,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对面瘫预后可提供一定帮助。
    鉴别诊断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他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和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他脑神经的受累或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此外要高度警惕占位性病变及核性破坏性病变,有条件者配合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纯音电测听等确诊病因。

评定标准

定位诊断标准分型
    1.膝状神经节及以上损害;2.膝状神经节以下到镫骨肌支;3.镫骨肌支以下到鼓索;4.鼓索以下(含茎乳孔及以远)。
    基本体征为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面部特征。患者的主观感觉应通过相应检查验证,如泪液、听力、味觉、耳郭感觉。损害节段的位置高低定位,有助于判断病情的轻重和估计病程长短;有助于分析器质性损害的性质。损害节段越高,体征越重,预后越差,一般损害定位在膝状神经节以上的面瘫,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分级评定标准
    按抬额、皱眉、闭眼、耸鼻、颧肌肌力、鼻唇沟深浅、能否鼓腮、能否吹口哨、示齿露牙情况、下唇下降幅度10项内容,分为正常(10分)、比健侧弱(7.5分、5分、2.5分)、消失(0分),每一项打分,总分作为评级依据。
说 明
    患侧功能状况分为6级:Ⅰ级为正常(100分),Ⅱ级为轻度功能障碍(75分以上,未满100分),Ⅲ级为中度功能障碍(75分~50分),Ⅳ级为较严重功能障碍(50分以下~25分),Ⅴ级为严重功能障碍(25分以下,未到0分),Ⅵ级为完全麻痹(0分)。

治疗方法

   糖皮质激素: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毫克~60毫克/天,连续应用5天,之后于5天内逐步减量至停用。发病3天后使用糖皮质激素口服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儿童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恢复通常较好,使用糖皮质激素是否能够获益尚不明确;对于面肌瘫痪严重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
    抗病毒治疗:对于急性期的患者,可以根据情况尽早联合使用抗病毒药物和糖皮质激素,可能会有获益,特别是对于面肌无力严重或完全瘫痪者;但不建议单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抗病毒药物可以选择阿昔洛韦或伐西洛韦,如阿昔洛韦口服每次0.2克~0.4克,每天3次~5次,或伐昔洛韦口服每次0.5克~1.0克,每天2次~3次;疗程7天~10天。
    神经营养剂:临床上通常给予B族维生素,如甲钴胺和维生素B1等。
    外科手术减压:关于外科手术行面神经减压的效果,目前研究尚无充分的证据支持有效,并且手术减压有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手术减压的时机、适应证、风险和获益仍不明确。
康复治疗
    物理治疗:急性期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减轻面神经水肿、改善炎症。急性期过后可采取红外线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恢复。
    针灸:取主穴迎香穴、太阳穴、翳风穴、攒竹穴、头维穴、颧廖穴、人中穴、风池穴、合谷穴、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每次取主穴4个~6个,根据不同证型适当加减,该病发病初期(1周内)炎症尚处于发展阶段,取穴宜少,轻刺激;恢复期可加强刺激,每次留针30秒,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面部按摩及肌肉训练:每天用干净毛巾热敷面部2次~3次,并做面部按摩。进行面部肌肉功能锻炼,做皱额、闭眼、耸鼻、示齿、鼓腮等动作,每次5分钟~10分钟,每天2次~3次,并嘱患者嚼口香糖、吹蜡烛、吹口哨等,以增强面部肌肉康复正常。

护 理

   心理疏导:患者多为突然起病,因面容改变羞于见人,且担心治疗效果不好留下后遗症,会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根据患者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情绪稳定,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眼部护理:当患者存在眼睑闭合不全时,应重视对患者眼部的保护。由于眼睑闭合不拢、瞬目无力或动作缓慢,导致异物容易进入眼部,泪液分泌减少,角膜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使角膜损伤或感染风险增加,必要时应请眼科协助处理。建议根据情况选择滴眼液或膏剂防止眼部干燥,合理使用眼罩保护,必要时戴墨镜,同时滴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涂抹抗生素眼膏,盖灭菌纱布。特别是在睡眠中眼睑闭合不拢时尤为重要。
    加强饮食:护理患者进食会有障碍,因此进食时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食多餐;多吃排骨、蛋黄、奶制品、虾皮、冬瓜、菠萝、葡萄等钙及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忌烟酒。
    生活护理:注意面部保暖避风寒,外出时轻揉面部、耳后、颈部,增强御寒能力,必要时戴口罩。
    健康教育:给患者讲解本病的发病诱因、症状,并指导患者掌握常规护理及用药知识。保持良好心态,保证充足睡眠。
    75%的患者在病后2个月~3个月内恢复;无神经变性反应者,2周~3周开始恢复;神经部分变性患者需要3个月~6个月的恢复时间;2个月后仍为完全性变性反应者,恢复需要6个月以上或不能恢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