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应用经方心悟
怎样领悟意会性知识
治疗中风需找准辨治思路
1
11 1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应用经方心悟
 

应用经方心悟
□毛德西

   怎样应用经方,这是一个旧题新作。所谓“旧题”,就是对经方的研究已经有千余年了;所谓“新作”,就是对于个人来说,还要从头做起。我比较喜欢经方,特别是到了老年,更感到经方的生命活力,只有把经方学好、用好,才能真正掌握方证学的真谛,由此来诊治疾病,就会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传承后人,可使年轻人免走弯路。
    下面就学习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经方(也会涉及《金匮要略》),谈谈自己的体会。经过整理与分析,我觉得经方具有如下特点。

抓住证候性质

   《素问》提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辨证论证的精神就是求本,什么是“本”,“证”就是“本”代表病的本质。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说:“一个名医的临床,关键在于思路。”治疗疾病是用辨证的思路呢?还是用辨病的思路呢?这是用好经方的关键。用经方必须用辨证的思路,即整体观的思路,用把人与大自然联系起来的思路,要把一种病作为人体机能失调来对待。比如冠心病,中医称为胸痹心痛病。在西医看来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其着眼点在“冠状动脉”的“硬化”。而中医名为胸痹心痛病,用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话来说,它的病位在“胸”,病性是“痹”,病机是“太过”与“不及”。中医认为,“胸”中不仅有心脏,还有肺脏,心主血脉,肺主宗气,还有“胃之大络,名曰虚里,出于左乳下”等。由此可见胸痹就不是单纯心脏病变,还有肺脏病变;不单纯是血脉之病,还有宗气之病,还涉及胃腑等。而引起“痹”的原因也不单纯是“太过”,还有“不及”;再说“太过”,西医将“太过”仅限于“硬化”,而将“硬化”只限于“血瘀”。但在中医学家眼里,“硬化”还有气滞、痰阻、寒凝、食气等诸多因素,这就涉及肝、脾(胃)、肾等脏器。用这样的思路去考虑冠心病,就将冠心病看成整体疾病在心脏的局部反应。张仲景治疗“胸痹”,并不单单看重活血化瘀,而是运用宽胸、化痰、通痹、理气、扶阳等诸多方法。诸如宽胸宣痹的瓜蒌薤白剂,扶阳散寒的乌头赤石脂丸,心胃同治的橘枳姜汤,心肺同治的茯苓杏仁甘草汤,温阳利水的真武汤,益阴扶阳的炙甘草汤等。我在诊治冠心病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金匮要略》中的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以及《伤寒论》的有关篇章,前者以“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为宗旨,并以瓜蒌薤白剂为主方;后者以三阴病篇的扶阳益阴方药(如炙甘草汤、真武汤、四逆汤等)为急救方,以备灵活选用。

明确证候主证

   《伤寒论》里的证候,已不是患者自述的原始症状,而是医者对所掌握到的症状、体征及其有关病情,通过逻辑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概括。一种疾病起码有两个证候,证候的数目随着疾病的复杂性而增多。不管何种疾病,其证候的性质都包括病位、病性、趋势,并为治疗提出了明确的指导路线。当代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说:“《伤寒论》言证候不言病理,证候是客观存在的,至今已1500多年,证候不变;出方剂不言药性,由实践而来,有是证,用是药。”他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证候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人对其进行了大量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有益于临床遵循的证候规律,比如太阳表虚证、太阳表实证、太阴虚寒证、少阴热化证及寒化证等。中医证候不是单一症状,也不是单一病理现象,而是综合了病因、病位、病性等诸多因素,比如太阳表虚证,里面包含了太阳病3个字,包含了一个表字,包含了一个虚字。这些带有疾病本质的证候,给后人的辨证论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也引起了不少纷争。怎样理解这些证候,我的体会是在实践中去理解和综合分析。因为“证候”一词是概念化的,它代表的是一组症状群,而我们在临床上所碰到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这就要求医者要掌握证候的本质,即临床表现的主题,即代表方剂的主证是什么,比如桂枝汤证的“恶风脉缓”,麻黄汤证的“恶寒无汗身痛”,白虎汤证的“高热汗出”,小青龙汤证的“咳喘痰液稀薄”,大青龙汤证的“高热恶寒无汗”,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柴胡桂枝汤证的“发热恶寒肢节烦痛”,炙甘草汤证的“脉结代心动悸”,真武汤证的“恶风寒”,厚朴麻黄汤证的“咳喘心悸夹杂干湿啰音”,理中汤证的“脐腹痛而下利”,半夏泻心汤证的“痞满腻苔”,黄连汤证的“热呕寒痛”,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胸满烦惊”,栀子厚朴汤证的“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乌梅丸证的“腹痛烦躁止而安宁”等。只有抓住主证(即代表证候的主要症状),才能有的放矢地遣方用药。

辨析药物配伍

   《伤寒论》的配伍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相辅相成配伍,二是相反相成配伍。前者好理解,现代医学叫协同作用,性味功效近似,比如桂枝配麻黄,石膏配知母,大黄配芒硝,柴胡配黄芩,附子配干姜等。而不好掌握的是相反相成配伍,现代医学叫拮抗作用,比如寒热互济的大黄配附子,黄连配干姜,麻黄配石膏;散收平调的桂枝配白芍,柴胡配白芍;升降有序的栀子配豆豉,代赭石配人参;补泻兼施的甘遂配大枣,厚朴配人参,当归、白芍配通草、细辛等,这种配伍是《伤寒论》的精髓,它多用于复杂证候,比如寒热夹杂,热寓湿中,升降失序,阴阳俱虚,或大实有羸状,或至虚有盛候等。张仲景将这些药性及作用相反的药物配伍在一起,是借其长而避其短,是一种激化作用。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反者道之动”。
    此正彼负,此阴彼阳,阴性药物在阳性药物的作用下,变得活跃而有生机;阳性药物在阴性药物的作用下,变得柔和而绵长。这就是后来明代医学家张景岳所说的:“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相反相成的配伍主要取决于证候的性质,证候性质的相互对立,决定了药物组合的相反相成。
    配伍通常是指在一张方子内起主要作用的药物,即解决主要矛盾的药物,也是前人所说的君药和臣药。把疾病中的各种证候搞明白了,将药物性能搞明白了,加上自己的细心琢磨,反复总结,自然会掌握经方的配伍。如果我们把一张处方上写满字,几十味药,何谓君,何谓臣,你辨不清,其间的配伍也不可能说得清楚。即使“有效”,也是广络原野,幸得其中了。

经方的发挥应用

   经方是否可以发挥?当然可以。近代伤寒学大家曹颖甫说:“足见治危急之症,原有经方所不备,而借力于后贤之发明者,故治病贵具通识也。”六味地黄丸就是对金匮肾气丸的发挥,复脉汤就是对炙甘草汤的发挥,达原饮是对小柴胡汤的发挥,清暑益气汤是对半夏泻心汤和小柴胡汤的综合发挥,黄龙汤以及宣白承气、牛黄承气、导赤承气等,就是对承气汤的发挥,温胆汤是从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而来,清朝中期医学家叶天士的椒梅汤、连梅汤就是乌梅汤的便方。要熟练地应用经方,并有所发挥,就必须大量阅读前辈的著作,我的体会是临床医生要更多地阅读近现代医家的著作。哪些书有助于走“捷径”呢?有3本书需要读,一是《岳美中医学文集》(其中《岳美中医案集》《岳美中医话集)尤为重要),二是《蒲辅周医疗经验》,三是《赵锡武医疗经验》。这3位老前辈对经方的理解与应用至精至微,“精”是理说得很透彻、很明白,“微”是用得很巧、很灵活。例如岳美中老师对炙甘草汤的解读,赵锡武老师对真武汤的解读,蒲辅周老师对六气致病的解读,解决了我多年来在理解与实践上的困惑。还有两本书,一本是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一本是赵守真的《治验回忆录》。前者为曹氏运用经方的经验总结:“用方规矩本仲景,应变无穷于临床。”后者为赵氏对疑难杂病的治验回忆,百例中应用经方治验者57例,其行文之精炼,方证之合拍,堪为同类医案中之佼佼者。
    疑难病的证候多是复合证候,二合一、三合一的证候比比皆是,而经方的应用也可以二合一、三合一的。比如治疗痰瘀互结腹腔包块用苓桂术甘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肺心病心衰用小陷胸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肿瘤放疗化疗后用桂枝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合小柴胡汤等。对经方的发挥是建立在对方证学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来的。当今,许多有效方药,多数是在经方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代伤寒医家柯韵伯在《伤寒论注》自序中说:“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门,人人可入。”掌握了《伤寒论》中的方证学,就可以纲举目张,“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经方与时方的关系

   经方与时方的关系应当是源与流、纲与目的有序联系,而不是分割、各自独立的关系。但只有学习、熟悉经方,才能正确地理解时方与创新时方(即经验方)。传承的时方是否与经方毫无关系呢?不是的!例如大家所熟悉的《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我们翻开这两本书看一看,多数方剂的思路都与经方有关。例如《医林改错》中的诸多逐瘀汤,都含有四逆散的成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的石膏阿司匹林汤,就是对《伤寒论》白虎汤的大胆发挥,其他如参赭培气汤、加味苓桂术甘汤、通变白头翁汤、通变大柴胡汤等,都是以经方为主的著名时方。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历代医家全部都用经方,那不是停滞不前吗!学习经方不是仅仅学习方药,更重要的是学习创新思路,学习怎样将药物“君、臣、佐、使”地配伍在一起的,学习怎样与病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怎样用简练的方药去治疗复杂疾病的。要研制新的中成药,就必须熟悉经方,在此基础上经过临床反复实践、反复总结,其研制的新方就具有生命力,这就是“方虽是旧,唯命唯新”!
    综上所述,医者临证时,只有把经方学好、用好,才能真正掌握方证学的真谛,由此来诊治疾病,就会做到心中有数,更会感到经方的生命活力。
    (作者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