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应用经方心悟
怎样领悟意会性知识
治疗中风需找准辨治思路
1
11 1 2021年2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怎样领悟意会性知识
 

怎样领悟意会性知识
□宋 旭

   学习中医,自然要拜师。师者,包括典籍、医案、同行、名家。拜师,就要怀有敬畏之心,保持谦恭之态,将老师的中医精粹尽可能多地学到手。中医精粹包括可言传的部分,还包括非言传的部分,也有需要学生自己体悟的部分。中医的某些认识成果,如基础理论诠释、诊断治疗诀窍等,就具有明显的意会性特征,难以用语言、文字等形式完整地呈现出来。同那些能够写出来、说出来的言传性知识相比,意会性知识也许才是学习中医的精粹。学习者能不能成才、能成怎样的才,与意会性知识的学习程度紧密相关。
拜典籍为师
    秦汉时期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典籍,在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哲学根基上建立了中医基础理论。秦汉以来,中医理论体系不断扩展、充实和完善,但其核心理论框架在长期发展中并没有出现替代性更迭。典籍是中医理论之本。后世从医者学习理论知识,必须在研读中医典籍方面下大功夫,学透典籍。
    现今的中医学习者,拥有研读典籍的优越条件。中医药院校为学生开设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课程,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典籍。面对文言写成的中医典籍,一部分学生能够学得津津有味,大有所获。
    学贵善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不疑则不进。学习者研读中医典籍,不满足于用白话解释典籍中的每个句子。从框架来说,他们可能对某个中医理论提出各种疑问:这个理论有没有先导理论、哲学基础?哪个治则、治法来自于这个理论?这个理论在后世有哪些发展?为什么能够有所发展?从细节来说,他们可能对典籍中的某一句话、某个概念提出诸多疑问:这句话有哪几种有代表性的解读方式?它们的本质差别在哪里?这个概念都有哪些不一样的诠释?对此有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这个问题链,引领学习者在中医典籍中读出乐趣。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医者终生以典籍为师,不仅要苦读,还要巧读。巧读,就是带着问题读、跟着问题走。在不同阶段,读典籍所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从医者学而问之、读而思之,上下求索,永远有一种常学常新的感觉,从而领悟典籍文本内外的意会性知识。
拜名家为师
    “江山代有才人出”,历朝历代都有医学名家。中医从医者能够拜在名家门下钻研医道、演练医术,机会来之不易,当然要倍加珍惜。中医药院校和研究机构的师承制研究生、中医医院的师承制见习医生,就是当下获得这种机会的幸运者。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同一位名医的入室弟子中,成才水平各不相同,与弟子的努力程度有关,更与他们的悟性有关。在中医药领域,名医、名师所知道的多于他们所能言说的,他们在带徒过程中讲出来的只是一部分言传性知识,难以做出清晰表述的意会性知识一定比言传性知识更加丰富。弟子通过与名家的近距离接触,在了解名家行医经验、研究经验的基础上,不仅得到言传中的“鱼”,还要力求得到只可意会的“渔”,通过独立思考悟出那些隐藏在行医经验中的思维之道。
    提高悟性思考力与获取意会性知识,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都依赖学习者的积极训练、自我修行。“望、闻、问、切”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然而,学生学会四诊并非易事。脉诊的指力轻重、28种基本脉象的特征等都没有量化标准,师傅讲出来的“轻取”“重取”“散脉浮大无根”“革脉弦急中空”等都是模糊词,弟子需要在师傅的引领下反复实践、细心领会,掌握模糊词的自我判断尺度。
    对于青年从医者来说,要知晓意会性知识的特殊价值,在学习和行医中时刻保持对意会性知识的警觉性,通过诚心讨教、细心实践,在名家的言传身教下,悟懂医理、医道,将名家的绝活儿学到手、传承下去。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