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中风需找准辨治思路 □尹国有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也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医治疗中风,需找准辨治思路。找准辨治思路,是中医治疗中风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前提,中医辨证治疗中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明辨标本与缓急 急治风痰缓治络 明辨标本,权衡缓急,做到“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辨治中风的一般思路。总观中风病程,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在中风急性期中经络的患者中,虽有本虚的情况存在,但标实之症状较为突出,“痰浊”“瘀血”“腑实”“风阳”等困扰着机体,此时应按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迅速祛除机体之病邪,当然也应考虑其本正虚的一面,不过此时正虚处于次要的地位。对于脏腑之闭证患者,因以邪实内闭为主,标病甚急,其治疗宜急以祛邪治标,而对于脏腑阳气欲脱之脱证患者,则应以扶正固脱治本为主,闭脱互见者更应权衡主次,标本兼顾。恢复期,病情逐渐平稳,正虚明显出现,而病邪仍时时作用于机体,治疗多以标本兼治为原则,以祛除病邪,恢复正气,促使机体功能不断恢复。中风后遗症患者,正气不足,无力驱邪外出,正虚之本为主要矛盾,其治疗应在扶正治本的基础上加以祛除其标病。 中风的传统论治思维重肝而略脑,现代研究越来越明确该病发于脑,“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体”,中老年人气血逐渐虚弱,阴阳趋于失衡,遇烦劳、恼怒时,气血随之变化,气变为动,动则化风,风动生热,滞津为痰,风热痰火上犯,攻冲脑髓经络,轻则脑络受阻,风痰瘀滞壅塞,发展为缺血性中风;重则血随风鼓,受热而冲,脑络为之破裂,血溢络外而成瘀肿,发为出血性中风。可见本病急发于气血逆乱,脑与经络病,治则有所侧重,病在始发状态下以风火痰瘀伤及脑络为主,治当除犯脑之邪为急;缓发阶段虽然脑气未复,但残余之邪未净,病位主要在络,以治络病为要。然而,在急性期虽风火痰瘀损脑,但四邪之中以风痰为祸首,因为风为动变之源,痰为伤脑之害,重点当治风与痰。恢复期乃至后遗症期,治疗当采用补脑润络、透经通络等不同治络的方法。 坚持补虚调阴阳 整体论治是特色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即是机体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对于阴阳的偏盛偏衰进行纠正,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促进阴平阳秘,是治疗疾病,立法、选方、遣药的总原则。中风的病机虽然较为复杂,但肝肾阴虚是其根本,既然有虚,“虚则补之”,必用补虚之法。肝肾阴虚,阴虚则阳亢,肝阳亢盛,风阳内动,夹痰夹火走窜经络,蒙蔽清窍,则发中风。要治之,必须补肝肾之不足,抑制亢盛之肝阳,用补虚调阴阳的手段,使阴阳达到新的平衡。 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优势。中风的病变部位虽然主要在头部、血脉,但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密不可分,所以在治疗时,应注意头部及血脉病变,也不能忽视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应做到全面调整,才能使患者全面康复。 病分三期有标本 依据神志分脏络 根据中风的发病过程,通常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由于3个阶段的发病特点不同,病机也不一样,所以治疗原则也应不同。临证时,医者必须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做到动态观察病情,分段分期进行治疗,方能获得好的临床疗效。虽然中风病理总势以气血内虚、脏腑功能失调为病本,风火痰瘀为之标,但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3期之中皆有标本。急性期病来急剧,虽有脏腑失调之本虚,但风痰瘀毒其标为最急,当大破大泄闭壅,驱犯脑之风痰瘀毒以救标急,也有元气败脱者,当以救脱为急。恢复期由危转安,脑之功能未复,脏腑失调,尤以肝肾阴虚为病本,痰浊瘀毒残邪滞络为之标,治疗当调整脏腑,祛除痰瘀浊毒,使脑络复流再通,标本兼治。后遗症期由元气大亏,肝肾受损为病本,残瘀痰浊未尽,留滞经络为标,治当温补后天或滋补先天,可取得预期之效。 中风始发状态下,尽早正确治疗,这是治疗成功的关键,首当辨清是脏腑还是经络。辨别二者,当以是否具有神志障碍为标志。脏腑始发即神昏,经络始发多神清,脏腑以祛邪醒脑或救脱为急,经络以治经络为要,但还要结合具体病情予以治疗。以临床所见,脏腑以脑出血居多,经络以脑梗死常见。不仅可用中药治疗,前者还可手术清除脑血肿或脱水治疗脑水肿,后者则可尽早溶栓,复流再通,改善脑血流量,以延长脑细胞耐受缺氧时间,保护脑神经。 目前,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中风,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中医或单纯西医治疗的疗效。为此,我们应努力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的潜在效能,提高临床疗效,有利于中风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