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浅谈《九针十二原》 |
|
浅谈《九针十二原》 □黄世豪 《黄帝内经》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我学的是针灸学专业,今天就浅谈《九针十二原》节段。《九针十二原》出自《灵枢》,介绍创作的缘由、九针具、五俞十二原穴用途、法则等。 针刺治疗的历史非常久远,其治疗方法非常独特,其经验总结非常全面深入。“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仅用微小的针,刺入肌肤,就可以疏通经脉,调和气血,使气血在经脉中逆顺运行、出入离合循行无阻,从而治愈疾病,为了把这种疗法流传到后世去,而著一部《针经》,也就是现在的《灵枢》。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运用小针治病的要领,说起来比较容易,可是要达到精妙的境界就不容易了。一般技术粗浅的医生,只是拘泥于观察患者的形体,单从外表上辨别病情;而技术高明的医生则更注重患者的精神活动以及气血盛衰的情况。中医诊病以观察其精气神为上,这是望表知里、见微知著。能够更好地溯其本源、把握病机。 而补泻手法是用针治疗的最基础手法,“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根据病机,虚则用补法,实则用泻法,同时还要注意针感,针感至,疗效才能至。患者机体的虚实在针下得气之后医者也可以感觉到,“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补泻手法之后要让患者有好像身体里有得或有失的感觉,补泻得当才能获得相应疗效。“宛陈则除之”,对于因血郁积日久而引起症状的,应当采用泻血法,下文也有:“必无留血,急取诛之”,采取刺络放血法将它除掉。这里给出了刺络放血疗法,丰富了针刺治疗手段,这种手法现代也比较常用,同时疗效也是显著的。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者,刺之无殆”。这里治疗时持针的要领对后来医者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持针的要领,是以坚定有力最为可贵。进针时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夹持针具,要直针而下,切不可偏左或偏右。在操作过程中,必须聚精会神于针下的感觉,明察秋毫。同时还要凝神注意患者的神态变化,并细心观察患者血脉的虚实,只有这样去进行针刺,才能针至病所,且不致发生不良后果。同时也可以在经脉上做出诊断:“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至于血脉横结在经穴之间的病证,尤其容易看得清楚,而用手去按切时,由于外邪的结聚,有病的部位必然显得特别坚实。 “夫气之在脉也,邪气在上,浊气在中,清气在下”,说到邪气侵犯经脉引起疾病的情况,邪气侵入的方式部位皆有不同,所以以下指导用针治疗的方式方法也有差别,“故针陷脉则邪气出,针中脉则浊气出,针太深则邪气反沉,病益,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所以说皮、肉、筋、脉各有自己一定的部位,而每种病也各有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方法。指导医者一定要明白病机病理,而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治疗疾病,否则“损不足而益有余,是谓甚病,病益甚。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恇,夺阴者死,夺阳者狂,针害毕矣”,不明病理,下针害人无益。 而对于经气针感,“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如果没有得气的感觉,就说明“气”还没有“至”,应当继续施行手法,而不须拘泥于手法的次数,总以达到“气至”为度。得气之后就可以了,不用再刺,得气之后的感觉和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气至”,是经络经气传导的指示,是针刺的要领,治疗的关键要素。 《九针十二原》全文大道至简,对后来医家学习针刺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对后来针刺医学的发展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其不拘泥的中医变通思维、治疗疾病的病机病理辨证经验、针刺疗法的基本方式及不同疾病的针刺治疗方法为后世学者持续受益。《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一次医学经验的总结,奠定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而后形成了完整的中医体系,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不仅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也是中华民族绽放在世界文化之林的伟大奇葩。身为中医学子,定以承古拓新、牢记医者使命为己任,砥砺前行守卫人民健康。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8级全科学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