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疗法初体验 □徐宜发
人上了年龄,身体就容易进入“多事之秋”。这不,前段时间大降温,天天以打球为乐的我一不小心受凉,左腿又痛了起来。 一年前,我这腿痛就发作过,但早晨起床活动十几分钟后,疼痛便会渐渐消失。这次,我还是像往常一样,顺手把常备的膏药贴到了患处,想着过几天自然就好了。谁知,疼痛不仅没有缓解反倒愈加不适。 巧的是,在随后的朋友聚会上,得知我有腿痛的毛病,朋友向我推荐了一位医生。在朋友的动员下,聚会一结束,我们直奔医生所在的那家诊所。 诊所门面不大,门头醒目的“尊道堂”三个大字高高悬挂着,蕴含着传统文化的韵味。我们悄悄推开房门,一个中年男子从楼上迎了下来,刚好就是我们想要找的人——这家诊所的掌门人丁晓辉。 面前的丁医生,年龄不大却老成稳重,身材中等偏高稍胖,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说起话来语气温和,让人信服。 我们走进诊疗室,看到墙上挂满了各地患者赠送的锦旗。旁边一位正在治疗的患者,也是慕名而来。 我躺在病床上讲了发病原因及症状。丁医生一点点在我的腿部寻找疼痛点。但我有点儿说不准疼痛确切的位置,似乎摁着哪儿都痛。丁医生判断这是大面积着凉所致,致使患者弄不准疼痛点。丁医生当即为我制定了一套治疗方案:先拔火罐,然后进行按摩和艾灸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丁医生通过拔火罐后留下的暗红、青紫甚至深紫色的圆圈圈,为我讲解了不同区域受风寒的程度。在接下来的按摩和艾灸治疗中,他还为我讲解了按摩与艾灸的功用,以及正确的调理方法。他的讲解既通俗又富有哲理,我也从中学到了不少中医知识。 治疗中我们一见如故,拉起了家常。我这才知道丁医生是“70后”,出生于华佗的故乡、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的一个中医世家。自小受环境的熏陶、家人的影响,丁医生就对切脉治病产生了兴趣,7岁时,父亲就有意识地引导他学习中医。丁家的医术在当地早有名气,一代传承一代,不知消除了当地多少患者的病痛。 丁医生很有天赋,在学校学习成绩优秀,在家耳濡目染掌握了许多中医知识,父亲看在眼里喜在心上,逐渐让他独立坐诊,放手重点培养。丁医生的确是个好苗子,高考考入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毕业之后就职于三甲医院,并晋升为中医副主任医师。听了他的讲述,我肃然起敬。 两个多小时的诊疗结束了,我下床感觉病情并没有明显好转,一瘸一拐地走出了诊所。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我明白这个道理。 第二天下午,我按时来到诊所。这次的治疗只有艾灸与按摩,一个多小时就结束了。待我起身下床,双脚落地感觉大不一样,腿部的疼痛感减轻了很多,走起路来一身轻松。 “神奇,太神奇了!”我把治疗的感受告诉了丁医生。他听后微微一笑,说:“这仅仅是开始,还需要两天的治疗,才能下结论。” 第三天,我如约而至,治疗手段依然是艾灸与按摩,但疼痛没有明显变化。丁医生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是让我有耐心,再来治。 第四天,上午10时我前往诊所,并说明天下午有朋友相约打乒乓球。丁医生说:“没问题,放开打。”这句话给了我足够的底气。这次的治疗除了艾灸与按摩,又加了针灸,3根银针下去也就是3分钟的样子,腿部的疼痛感又骤然减轻一大半。 临别之时,丁医生特意告诉我,人活一生,生病是很自然的事。有了病要科学治疗,要注意疗养和调理,方能达到理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