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患者术后出血 原因何在
对一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例的治疗分析
为患儿实施脾破裂切除术
有精神症状就一定是精神疾病吗?
1
11 1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对一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例的治疗分析
 

对一例胶质母细胞瘤病例的治疗分析
□韩 倩  文/图

这是一名中年男性患者,2015年7月因“头晕进行性加重伴右耳听力下降”、头颅CT检查发现右颞枕叶占位就诊。
    2015年8月26日,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李永明主刀,为患者实施了右颞枕叶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右颞枕叶占位)符合胶质母细胞瘤(WHO Ⅳ级,WHO指世界卫生组织)。
    患者非常有主见,拒绝采用标准胶质母细胞瘤辅助治疗方案,即放疗同步替莫唑胺(TMZ)化疗和6个周期的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患者要求进行γ刀治疗,继而进行替莫唑胺辅助化疗。患者化疗3个周期后,2015年12月11日进行头颅MRI(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提示:胶质母细胞瘤复发可能。医生遂更改化疗方案为“依托泊苷+福莫司汀”。
    用药1个周期,患者头痛加重;2016年1月18日进行头颅MRI检查,结果提示肿瘤复发。患者情况危急。2016年1月19日,李永明医生再次主刀,为患者实施右颞枕叶复发胶质母细胞瘤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提示:(右颞枕叶)脑组织水肿伴广泛出血坏死,病灶区细胞密度高,区域内见瘤细胞多形性、异型性且较明显,小血管增生显著,符合高级别胶质母细胞瘤化疗后改变。
    这次手术后该怎么办?患者依从性差,第一次术后就未遵从医嘱。
    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患者肿瘤复发快可能跟两种因素有关:1.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高,控制困难;2.辅助治疗不规范。建议按规范的同步放化疗和6个周期化疗的方法进行再次术后的辅助治疗,而γ刀治疗后有反应的脑组织已在第二次手术中切除,有机会再进行放疗。但是,与患者沟通起来非常困难,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悲观厌世,对治疗非常抵触。最后,在外科、放疗科两位医生的强烈建议和家属的反复劝说下,患者才勉强同意治疗。
    2016年2月27日,患者开始进行调强放射治疗,共放疗30次,同步进行替莫唑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75毫克)化疗,后序贯规律给予单药替莫唑胺(每平方米体表面积150毫克)辅助化疗6个周期。患者定期复查头颅MRI,结果提示病情稳定,这时患者情绪稳定,治疗依从性较好。
    2016年12月14日,患者进行头颅MRI复查,结果提示:胶质母细胞瘤术后改变,右颞枕叶及胼胝体压部异常强化,考虑复发可能。这时,患者出现头痛,情绪有所波动;家属也开始焦虑,认为家里的顶梁柱就要倒了,非常绝望。
    针对这个病例,我、李永明和影像专家李永丽进行了讨论。李永丽在神经肿瘤阅片方面经验丰富,认为可能是复发,但不排除“假性进展”,放射性损伤。三者在临床上很难鉴别。怎么办?李永明说,患者不可能再次手术。我认为,患者目前症状较重,一般的对症处理效果不显著,如果是胶质母细胞瘤复发,指南推荐的是应用贝伐单抗抗血管生成药物;如果是放射性损伤,一线用药也是贝伐单抗。因为无复发的充分证据,化疗药替莫唑胺就不再用了。
    我们3个人再次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患者情绪悲观,家属倒是非常积极,但是对于贝伐单抗的价格不能接受。这时,国产药阿帕替尼上市了,这是一种口服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并且对于贫困患者有慈善赠药政策。家属表示可以接受。于是,我们让患者每天口服阿帕替尼425毫克一次。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服药1个月后进行头颅MRI复查,结果提示病情稳定。从此,患者依从性非常好,在出现药物副作用手足综合征、高血压的时候,积极与我们沟通,配合治疗。
    胶质母细胞瘤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且具有生长迅速、侵袭性强、术后极易复发的特点。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16.7个月,5年生存率不超过10%。这位患者从确诊到现在近6年,第一次复发到现在5年多。这几年,对患者的随诊并非一帆风顺,特别是最初应用阿帕替尼的时候,时不时磁共振检查发现水肿加重,有强化明显的表现。在李永丽的建议下,我们应用磁共振灌注PWI(磁共振灌注成像)序列为患者扫描。我们一次次推翻患者肿瘤进展的诊断,通过调整药物剂量为患者减轻症状。
    目前,患者生活能够自理,每半年来医院复查一次,继续进行阿帕替尼药物治疗。
    5年前,肿瘤多学科诊疗未广泛开展,但我们为这名胶质母细胞瘤患者多次进行多学科讨论,使这名患者获益;现在,肿瘤多学科诊疗已经规范化,分子病理指导下的胶质母细胞瘤的精准治疗较几年前有了长足发展。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