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有一种坚持叫读博 |
|
□郭兰伟 经常有同事问我“你为什么读博士?”“你觉得读博士好不好?”他们纠结于工作和读博的两难境地。蓦然回首,我从北京协和医学院博士毕业已有半年多,要回答同事这样的问题,我想是时候找找初心、回顾原点、提供借鉴了。在此,我与大家分享对读博的一些思考。 我为什么要读博 读博的意愿,不是我一时冲动做出的选择,也不是随波逐流跟随别人的脚步。自硕士毕业来到医院工作后,我依然没有丢下学习的习惯,在工作之余,坚持对英语的学习和文献的阅读,也取得了学习成效,发表了一些论文,撰写了一些标书,甚至成功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基金。 但是,我仍然觉得自己缺乏科研素养的系统培训,认为需要进一步学习和提升。于是,在具备3年实践的基础上,当北京协和医学院第一次以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时,我及时把握住了学习机会,回到母校攻读博士学位。 读博期间我学到了什么 我认为,读博士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术,还是对自身综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读博所收获的不仅是那几页论文,还有在学习和写论文过程中学到的有益思维和能力。 读博期间,导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带着好奇的眼睛看世界,万不可被现有的所知所得限制了思维。因此,当我们在和导师交流课题的时候,导师经常问“这个统计方法合理吗?”“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方式?”“还有没有更好的测量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方法?”等,这就是培养我们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类似于这样思维方式的培训,贯穿于整个博士期间的学习过程中,相信无论以后我们继续学术生涯,还是走向社会,都需要我们强化培养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敢于质疑与创新,不断取得进步。 俗话说,不提炼总结、不应用学习、不深入思考、不实践反馈,就不会变成自己的能力。我们经常被导师教育,别把阅读文献中得到的观点当成自己的观点,在任何时间都不要不加思考,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必须进行批判性解读。 我想做任何事情,如果跟在别人后面,不会做得最好。所以,要提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往深处挖掘,从而使学习更深更实,让思维更加开阔,可以表达不同的学术观点,找到科学的真知。 此前,总是经常听到同事们说工作太忙,没有时间看文献、写文章,自己之前也认为需要找一段空闲的时间来写作,但是读博之后,深感大段的空闲时间少之又少,面对海量的工作,我尝试把碎片化的时间利用起来,学会了在高铁上看文献,在宾馆里写代码,在孩子入睡后的深夜写论文。 面对学习、工作和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我深知做好时间管理尤为重要。读博士期间,为了更高效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我学会了高效精力分配方法,根据“二八法则”,集中80%的精力去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剩下20%精力去做生活中的琐事,从而使自己的工作更加高效,不断提升了学习能力。就这样,在读博士3年期间,我作为第一作者已发表学术论文14篇。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校长王辰(院士)曾经说过:“医学是与人打交道的,医学工作是一个团队工作。与团队成员、业界、社会各界的交往、沟通同样是取得良好工作效果的关键。”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要写出能说服别人的论文;作为一个项目负责人,你要写出好的项目申请书和总结报告,让更多的人知道,并认可项目的价值。 但是,很多人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强,这与语言表达水平并不是非常相关,而是由于没有经过写作的准确性和逻辑性训练,而读博写论文的过程就能很好地培养逻辑表达能力,聚焦所研究的课题,去更深入交流与探讨,使沟通能力进一步提升。 读博就是一场自我修炼,就是要去坚持、去努力,在此期间的经历和收获更是宝贵的人生财富,让我受益匪浅。同时,对于我个人而言,博士毕业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学以致用才是终身奋斗的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更要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医院从“临床型医院”向“临床研究型医院”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把自己的“小目标”融入医院发展的“大蓝图”,为医院建设国家癌症区域医疗中心贡献力量。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