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益气健脾话芋头
中医理论经典——《黄帝内经》
中原古代名医灿星河
1
11 1 2021年3月2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原古代名医灿星河
 

中原古代名医灿星河
□黄新生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中原大地历代名医辈出,他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星,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
医圣张仲景
    汉末风云起南阳,武侯医圣并流芳。伯求思精传雅韵,仲宣眉落空路荒。六经辨证传妙旨,万世称祖颂经方。长沙大堂贫厄救,冬至时节饺耳香。(《张仲景》)
    张仲景(约150年~219年),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医圣。张仲景从小拜名医张伯祖为师学习医学,青年时期就成为一代名医,当时的人称赞他“其识用精微过其师”。名士何颙评价张仲景:“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
    张仲景曾经为“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诊病,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终如其言。
    传说,张仲景曾为长沙太守,常在大堂上为人治病,“坐堂医”一词由此而来。张仲景曾发明饺子预防疾病,至今人们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当时疫病流行,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一书,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确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书中所列方剂被称为“经方”,该书也被称为“方书之祖”。
唐代名医甄权
    期颐老叟历四世,杏林兄弟崇两人。将军破的惊圣手,刺史肿喉赖神针。吐故纳新清肺气,布衣蔬食养精神。明堂人形遍华裔,药性妙论酬主君。(《甄权》)
    甄权(约541年~643年),许州扶沟(今河南省扶沟县)人,享年102岁,历梁、陈、隋、唐四朝,与其弟甄立言皆因母病学医。甄权精针灸术,撰有《针经钞》《脉经》《针方》《脉诀赋》《明堂人形图》等。鲁州刺史厍狄嵚患风痹,痛苦难忍,不能拉弓射箭,百治未效。甄权仔细诊查后,针刺肩髃穴,厍狄嵚立刻痊愈,挽弓射箭,正中靶心。深州刺史成君绰突发颈部肿胀,喉中闭塞,甄权针刺成君绰左手次指末端,片刻成君绰气息通畅,次日饮食恢复正常。
    甄权深谙养生,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不必甘美。643年,唐太宗亲临甄权家探望,慰问他的饮食起居,并咨询药性,甄权以《药性论》4卷上报唐太宗。其弟甄立言并有医名,著有《本草音义》《本草药性》《本草集录》《古今录验方》等。
南朝名医褚澄
    先生本自古药都,彩凤翔集拜尚书。口吐雏鸡史何怪,瘥籍妙手事不殊。气血阴阳申奥义,五运六气预难估。褚氏遗书真名世,后人空自辨歧途。(《褚澄》)
    褚澄,字彦道,南朝宋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我国古代“四大药都”之一)人,其母亲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五女吴郡公主,其妻子是宋文帝刘义隆之女庐江公主,他先后任吴郡太守、左户尚书等职。褚澄医术高明,凡病者均不分贵贱而审其乡壤、风俗、精神苦乐、方土所宜等,然后命药。
    据《南齐书·褚澄传》记载,平民李道念旧有冷疾,多年不愈,褚澄以苏子治之,服之而愈。褚澄著有《杂药方》(已佚)及《褚氏遗书》,其要旨在阐发人身气血阴阳的奥义,书中对五运六气之说有不同见解,认为“气难预期,故疾难预定;气非人为,故疾难人测”。
宰相名医崔知悌
    鄢陵崔氏有佳人,名相名医集一身。荡寇朔漠凭武略,秉笔台阁见忠勤。骨蒸灸来偏能愈,要方纂好济世人。通便导尿存新意,更有器械妙如神。(《崔知悌》)
    崔知悌(约615年~685年),许州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人,历任洛州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殿中少监、中书侍郎、尚书右丞、户部尚书等。咸亨中,崔知悌因忠勤受表彰,被唐高宗赏赐飞帛书赞,赞语曰:“仗忠节,赞皇猷。”679年,裴行俭大破突厥,唐高宗诏崔知悌慰问将士,辅佐裴行俭荡平遗寇有功。
    崔知悌在政事之暇喜行医济世,临床诊治药到病除,颇多创造,著有《纂要方》《骨蒸病灸法》《产图》等。崔知悌治疗伤寒有蒸汗法、熏吸法、通便法、导尿法等,皆有新意。此外,崔知悌还发明了许多医疗器械。
食疗鼻祖孟诜
    药王高足名孟诜,食疗鼻祖显杏林。诗书千卷相王喜,药金五色则天嗔。口存善言能养性,手有良药可全身。伊阳山中传佳话,耄耋老翁济世人。(《孟诜》)
    孟诜(621年~713年),汝州(今河南省汝南县)人,药王孙思邈最著名的弟子,著有《食疗本草》《必效方》《补养方》等,其中《食疗本草》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汇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相一致,为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孟诜因此被后世誉为世界食疗学的鼻祖。
    孟诜进士出身,历任尚药奉御、中书舍人、台州司马、礼部侍郎、相王侍读、同州刺史等,因为用火烧辨别焰色反应的方式鉴别出武则天赏赐给下属的药金,被武则天厌恶,但其才学却被相王李旦(唐睿宗)赏识。孟诜晚年隐居伊阳山,每天采集草药,救济世人,因高风亮节,所住村庄被命名为“子平里”。孟诜善养性,常言:“养性者,善言不可离口,善药不可离手。”
《太平圣惠方》领撰王怀隐
    睢阳道士医术高,奉诏还俗仕圣朝。官家抚念重医道,病痛虐民须药调。虚实表里辨病证,脏腑气血集方饶。太平圣惠辅盛世,岐黄亦可致舜尧。(《王怀隐》)
    王怀隐,宋州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市)人,初为道士,以医术知名。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年奉诏还俗,历任尚药奉御、翰林医官使等。王怀隐尝治愈吴越王之子钱惟浚之疾,深受宋太宗赏识,奉旨领衔编撰《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历时14年编成,是由政府组织编写的大型综合类方书,全书共100卷,分为1670门(类),载方16834首。每门(类)之前均冠以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关病因论述,其后分列处方及各种疗法。每方列主治、药物及炮制、剂量、服法、禁忌等。该书强调辨证施治,重视脏腑疾病,理、法、方、药完备,录方丰富,堪称“经方之渊薮”。
伤寒巨匠郭雍
    学出程门通易经,贯通百家笃仲景。白云出岫京洛地,补亡有据伤寒丰。有汗无汗桂麻辨,寒厥热厥证理清。黄疸温病出新见,颐正先生有大名。(《郭雍》)
    郭雍(1106年~1187年),字子和,祖籍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人,其父师事理学大家程颐,对《周易》研究颇深。郭雍能传其父学,隐居峡州,游浪长杨山谷间,自号白云先生。
    乾道年间,张孝详荐之于朝,旌召不就,赐号冲晦处士,又封颐正先生。郭雍认为《易》贯通三才,包括万理,其用不穷,“《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郭雍感于《伤寒论》已有残缺,于是采《素问》《难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诸书所论,及朱肱、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之说予以补充,撰成《伤寒补亡论》20卷。郭雍阐明了“太阳经证有汗无汗”的病机,得出“有汗用桂枝,无汗用麻黄”之法;倡立“毒气致厥”学说,论述了寒厥和热厥的病机;创立了“毒血相搏”致黄疸说、“温病有三”论,对发疹性疾病的认识也很科学。
儒门大医张从正
    考城有医号戴人,私淑河间名元金。紫宸献芹愚夫笑,儒门事亲正道存。汗吐下法攻邪病,琴酒雪诗伴闲云。老将对敌何曾败,赢得杏林百花春。(《张从正》)
    张从正(1156年~1228年),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县(今河南省民权县)人,“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私淑刘完素的学术观点,创立攻邪学说,对于汗、吐、下三法的运用有独到的见解,被称为“攻邪派”代表。针对当时滥服补药的不良风气,张从正强调营养均衡,提出独特的中医补养之道,此外对情志相胜治疗疾病也有独到见解。
    因医术高超,张从正曾进入金代太医院工作,但其理论不被当权者理解,辞归。晚年与门人麻知几等著成《儒门事亲》15卷,书中每卷含数篇论述,有说、辨、记、解、诫、笺、诠、式、断、论、疏、述、衍、诀等体裁。明代医学家吕复说:“张子和,医如老将对敌,或陈兵背水,或济河焚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传奇医者滑寿
    老仙故里在襄城,漂泊江浙樱宁生。云端采药辨素难,山中读书通史经。考订腧穴六百个,循行任督十四经。长桑术赉江海客,望卷悲赋伯温兄。(《滑寿》)
    滑寿(约1304年~1386年),字伯仁,晚号樱宁生,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人,后迁仪真,又迁余姚,常自称“许昌滑寿”。滑寿词雅别致,尤其擅长乐府诗歌,有文人风骨,与当时名士朱右、戴良、丁鹤年、宋濂、宋禧等交往甚密,因医术高超,被称为“老仙”“江海客”等。
    滑寿研读《素问》《难经》颇有心得,著成《读素问钞》《难经本义》等书。精心研究张仲景、刘守真、李东垣等诸家之说,融会贯通,颇有造诣。滑寿善针灸,著有《十四经发挥》3卷,提出奇经八脉的任督二脉与其他奇经不同,应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而成十四经,并考订腧穴657个。传说滑寿与明代开国名臣刘基是兄弟,刘基病逝,曾赋《望卷悲》10章,并赴京奔丧。
 (作者供职于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