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中风的中医疗法
谢娜:患者身边的“小太阳”
综合治疗常见病之一
胃肉瘤的诊断与介入治疗
1
11 1 2021年4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风的中医疗法
 


□郑绍周

案例一
    曹某,女,58岁。
    病史:患者以右侧颞部、枕部头痛10余天,视物不清6天为主诉就诊。患者10余天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右侧颞部、枕部头痛,在诊所点滴治疗后症状加重,6天前出现双眼不明原因视物不清(只能看清人形),现仍右侧颞部、枕部疼痛,右侧面部偶有疼痛,纳可,睡眠差,入睡困难,二便调,脉沉弦,舌苔白腻质暗。检查血压:140/9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颅脑CT:右枕叶梗死。
    中医诊断:中风,痰瘀阻络。
    西医诊断:脑梗死。
    治疗:化痰活血、补肾明目。
    处方:葛根30克,赤芍25克,水蛭10克,红花15克,全蝎10克,僵蚕15克,沙苑子20克,谷精草30克,青葙子12克,野菊花12克,山茱萸20克,黄精30克,制首乌2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患者视力逐渐恢复,主要以右颞侧、枕部头痛为主,且夜间较重,自觉有血管崩裂感,纳可,睡眠稍差,口干苦,大便干,小便可,舌质暗,苔腻,脉沉细,血压:138/78毫米汞柱。
    方药:葛根30克,赤芍25克,水蛭10克,红花15克,全蝎10克,僵蚕15克,白芷10克,细辛3克,沙姜10克,沙苑子20克,谷精草30克,青葙子12克,野菊花12克,黄精30克。共7剂,水煎服。
    三诊:患者自述服用完上药后视力恢复较为明显,但右侧视力恢复稍差,右颞侧有疼痛,性质为刺痛,夜间痛甚,后枕部有不适,纳可,眠差,因疼痛导致入睡困难,大便稍干,小便正常,舌质暗白,脉沉细,血压:148/88毫米汞柱。患者病情稳定,症状减轻,舌脉较前无明显变化。中药仍守上方,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四诊:患者眼部症状继续改善,但右眼仍比左眼稍差,头痛未发作,时有头懵,双眼视物有涡旋感,纳可,口苦,眠稍差,二便调,舌质暗,苔白腻,脉沉细,血压:168/100毫米汞柱。再拟上方酌加益气补肾之品。
    处方:黄芪30克,葛根30克,赤芍25克,水蛭10克,红花15克,全蝎10克,僵蚕15克,白芷10克,细辛3克,沙姜10克,石菖蒲20克,半夏10克,胆南星12克,沙苑子20克,谷精草30克,青葙子12克,野菊花12克,黄精3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五诊:患者家属代述患者头痛症状完全消失,头懵未再现,睡眠较好,纳可,二便正常,口苦症除,视力进一步改善,左眼已经恢复至正常,右眼视物时自觉有屏障感,舌质暗,苔白,脉沉细。仍守上方,再加女贞子20克,菟丝子3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半年后随访,患者双眼视力基本恢复至正常,仅阴天时右眼偶现屏障感。
    按语:痰瘀互阻证是中风的基本病理环节,也是中风的常见证型,在先兆期、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都能见到。该病患者就诊时已发病10天,且主要症状是视物不清,而不是常见的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笔者抓住该病例的病理特点,以化痰活血为主,佐以清肝明目之品,收到了很好的疗效,这是“治病必求其本”的具体体现。
案例二
    张某,男,40岁。
    病史:患者以昏迷伴左侧肢体运动不遂2小时为主诉入院。患者晨起如厕时突觉头晕、头痛、恶心伴左侧肢体运动不遂,右侧肢体麻木,遂入笔者所在医院就诊。
    诊见:患者意识不清,头晕、头痛,左侧面部麻木,左侧肢体运动不遂,右侧肢体麻木,口眼歪斜,右侧额横纹消失,口角左斜,伸舌偏右,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患者发病以来面红目赤,身热,烦躁不安,喉中有痰鸣,神志迷糊。体温38.9摄氏度,呼吸20次/分,心率:76次/分,血压:169/100毫米汞柱,左侧肢体肌张力高、肢体肌力Ⅲ级、巴氏征(±),右侧肢体痛温觉减退、脑膜刺激征(+),急行腰椎穿刺:引流出淡红色脑脊液。
    中医诊断:中风之中脏腑,痰热闭窍。
    西医诊断:脑出血破入脑室。
    治疗:清热化痰、开窍醒神。
    处方:葛根20克,半夏10克,胆南星12克,白芥子20克,天竹黄10克,大黄10克,赤芍15克,厚朴10克,九节菖蒲15克,石决明30克,冰片3克(冲),珍珠粉3克(冲),羚羊角粉2克(冲),天麻12克,钩藤20克。共3剂,浓煎,频服,同时给予甘露醇、高渗葡萄糖注射液交替静脉滴注,降颅压。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后体温下降,血压下降至140/90毫米汞柱,喉中痰鸣音消失,神志较前清楚,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再以原方3剂去除羚羊角粉,继续降颅压治疗。
    三诊:患者神志恢复正常,体温正常,血压140/90毫米汞柱,未再出现烦躁不安,暂停脱水降颅压治疗。中药守上方加入泽泻30克,茯苓20克。健脾利湿,共5剂,水煎服。
    四诊:患者生命体征平稳,血压130/90毫米汞柱,现可自行坐起,右侧肢体麻木消失,左侧肢体活动不遂,查左上肢肌力为Ⅰ级,肌张力高。舌质暗红,苔白腻略黄,脉弦滑。
    方药:天麻12克,钩藤20克,葛根20克,赤芍15克,大黄10克,半夏10克,胆南星12克,白芥子20克,厚朴10克,石菖蒲15克,石决明30克,珍珠粉3克(冲),泽泻30克,茯苓20克,山茱萸20克。共5剂,每天1剂,水煎,分早、晚两次温服。
    五诊:患者生命体征进一步稳定,神志清楚,精神好转,欲饮食,血压128/80毫米汞柱,可自行下床,仍行走困难。患者出院后,门诊随诊治疗4个月,最终左下肢肌力恢复至Ⅴ级,活动基本自理,左上股肌力Ⅳ级,左手精细运动欠佳,生活自理。
    按语:本病例的病理特点为痰,热、瘀、风互结,清浊相干,上蒙清窍。笔者紧紧抓住这一特点,早期以熄风化痰、清热开窍为法,后期以补肾益气、活血化痰调理,这就体现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思想。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