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5·12”护士节特别策划
PDF版查看  第三版:“5·12”护士节特别策划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浅谈证候的表达形式
中医药在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思路
中医之“毒”新议
1
11 1 2021年5月1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浅谈证候的表达形式
 

浅谈证候的表达形式
□毛峥嵘

   在一个证候名称确定后,我们用什么样的形式表达它呢?或者说面对丰富多变的临床表现,我们怎样去进行适时归纳、判断呢?这是关系到能否恰如其分地遣方用药的重要问题。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用“辨某某病脉证开治”作为《伤寒论》的篇目名称,充分说明辨证对于论治的重要性。辨证就是对证候的认识过程。为了说明证候的表达形式,必须明确证候的内涵,即证候的概念。

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

   证候是人们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等手段,对收集到的症状和体征进行科学思维的结果。它不是狭隘经验,也不是脱离实际的空头理论,它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它的内涵应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时间)或某一侧面(空间)的质与量。它能够不同程度地揭示疾病的病位、病性、病因、病机,甚至病变过程中的量差。其外延则应是一个或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每一个症状群都能准确地反映疾病演化的实质,而那种无内在联系的若干症状是不能称为证候的。
    根据有关资料统计,临床常用证候有300多个。这些证候既保留了经过历代千锤百炼的丰富经验,又含有近年来人们对证候研究的新知。这些证候记载于典籍内,便成为人们认识证候的阶梯。但是,就证候的表达形式而言,多数书本仅有一个组合性的证候群,它远不能充分地揭示证候的本质。因此,证之于临床,时常有阴差阳错之现象。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表达证候的内涵,做到内涵与外延的辨证统一呢?从临床实际出发,只有分主次地表达形式,才能解释证候的本质。现举“肝火犯肺证”为例,敬陈管见,谬误之处,希望指正。

证候的内涵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五行学说中的金(肺)是客伐木(肝)的,而木复生火,火却是克伐金(肺)的。这种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的微炒关系,在五行学说中称为承制。这种承制关系有维持五行运动生化的作用。
    但在病理状态下,五行学说中的承制关系必然被打破,生克一有太过,则克固为克,生亦为克。若木气有余,则肝木之少火便成为有害之壮火,这种壮火反能欺侮肺金。“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侮所不胜”称为“胜侮”,又名“反克”。其病理特点为(肝)木气有余为火,(肺)金气失肃,阴液受灼。但肝木有余之火可上升于头,可犯胃,可乱心,可灼肺,可下吸肾水;而金气失肃、阴液受灼的原因,也绝非木气有余所独害,其他有秋燥、温热、辛辣之物等均为致因。而我们所说的“肝火犯肺证”,其内涵应当是有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灼伤肺阴,而致肺气失于肃降的证候。在其内涵中,包含有病位(肝、肺)、病性(火伤阴、伤气)、病因(情志不遂)、病机(肝郁化火、肺的气阴受伤)、演化过程(肝→肺)。
    同时,其中贯穿着中医基本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病因学、病机学、诊断学以及脏腑辨证学等。如果抛弃这些理论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证候就不能成立,或者不能完全成立。不论是伤寒证候、温病证候、内科证候、外科证候以及其他分科证候,都不能离开这个原则。只是由于每类证候的内涵有异,所以采取的基本理论略有不同而已。

证候的本质

   证候概念明确,若不能确切地表达,即不能用正确的方法划分证候的外延部分,那么证候的本质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于有的证候外延部分的划分就显得比较合理、全面。例如吴茱萸汤证(按汤证分类法),其内涵是肝胃寒凝,浊阴上泛。其外延则有:1.食谷欲呕;2.吐利,手足逆冷,烦躁;3.干呕,吐涎沫,头痛。这三组症状群在临床上可以是并行不悖的,当然也会有三组症状群同时出现的复杂症状群。如果我们把这三组症状群进行比较分析,就会发现它有主证、次证之别。其主证为呕吐;次证为头痛、下利、手足逆冷。这种表达形式就比那种单一的表达形式更接近临床实际,更富有哲理性。若把肝火犯肺证的外廷按照这种形式描述,则应当是:1.胸胁疼痛,咳嗽气逆;2.胸胁疼痛,干咳咽痛;3.脉痛,咳嗽吐血;4.胸胁不适,咽痛声哑。据此,还可能举出几组。如果我们把脉弦数,舌质红,舌苔少加入每组症状群,就显得更具体、更合理。但翻阅现行中医书籍上的证候,其表达形式多是一组或者是二三组。
    我们不否认有的证候外延仅有一组证侯群,特别是那些复合式的证候群,例如伤寒证候中的太阳表虚经输不利证;温病证候中的热入厥阴虚风内动证;内科证候中的营血亏损筋脉失荣证等。但就大量临床实际来看,则表现为多组症状群的证候,例如伤寒证候中的太阳表虚证;温病证候中的风伤肺卫证;内科证候中的肝脾不和证等,有的书籍虽然把证候的临床表现都罗列出来,但缺少有机的内在联系,所以就显得不分主次,轻重无序。以肝火犯肺证为例,其临床表现为“胸胁灼痛,咳逆上气,甚则咯血,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烦热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见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86页)。
    这基本上概括了肝火犯肺的症状与体征。但是,什么是主证?什么是次证?症状与体征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有哪些常见的组合形式?这种内在规律是不清楚的。如果我们结合临床来分析,就会发现该证候的常见主证是胁痛、咳嗽、舌红、脉数,余为次证。在其主证、次证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其临床表现就不是一组证候群,而是多组证候群。我认为,这样分析、叙述,不仅有利于辨证论治的顺利进行,还为证候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现代研究是认识证候的延续

   人们对证候的认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深的。我们当前对证候的研究,实际上是几千年历代医家对证候认识的延续。这种延续应当是质的提高,不应当是简单的文字组合。追溯凝结在古典医籍中的这部分精华,采取近代医家的临床经验,不仅使我们对证候有一个统一认识,更重要的是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使中医的辨证水平得到提高,以利于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的提高。
    当然,对于中医证候的研究,应当从几方面同时进行,例如文献研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从哲学角度去研究,或者进行诸方面的综合性研究。但这些研究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实践为基础,坚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和有实践基础的理论研究,这是最根本的方法。就目前中医现状来讲,证候的表达形式还是坚持实事求是,分清主次,分组式阐明为好。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本文由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届百名中医药科普专家毛德西指导)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