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中医药在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思路 |
|
中医药在术后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思路 □王广见 王书博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病,它是当今危害老年人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且有向年轻化倾斜的趋势。所谓冠心病,就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它包括心律失常、缺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临床表现或无自觉症状;或胸膈闷痛,气喘心慌,咽部有压迫感;甚至胸痛剧烈、呼吸困难、大汗淋漓以及昏厥休克等症状,属于中医“真心痛”的范畴。血管狭窄,心肌梗死,采取以支架、搭桥为治疗措施。 通过支架、搭桥后,一些患者有3种不良心理:一是恐惧心理,害怕旧病复发,这会加重病情;二是盲目心理,“病急乱投医”,求遍“名医”,服遍“名药”,结果是药物混杂,甚至产生拮抗作用,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三是麻痹心理,错误地认为通过支架、搭桥是一劳永逸的。殊不知支架、搭桥不是万能的,仅是权宜之计。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还会继续生长,时常会引发动脉再度狭窄,血栓一旦形成,等于身体内埋藏了一颗“定时炸弹”,随时会有发作的可能。为此,通过支架、搭桥后,患者不能麻痹大意。 笔者从中医角度来分析冠心病通过支架、搭桥后的病因、病理,运用中药调理身体,竟收到预期效果。冠心病的病因是“血瘀”,“血瘀”就是“血痹”,“血痹”实际上是“心痹”,“心痹”是心脏血管堵塞。人以气血为本,气血是生命的必需物质,血气冲和,百病不生;血气不和,万病生焉。气病及血,血病及心,“心主血”,血病与心关系密切。心主神明,是生命的统帅,心病是各脏腑组织的病中之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血行,气滞血凝,冠心病开始是气郁,最终是血瘀。影响气机正常运行的因素比较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理现象,决不能简单认为,只有生气,才会造成气逆,诸如愤怒伤肝,气逆而血瘀;或忧思伤脾,气虚而血滞;或积劳积弱,气弱而血不行;或寒邪客于经脉之中,血气凝涩而不通;或热邪熏灼,血液凝积而阻塞;或津液亏耗,血液瘀积;或饮食失宜,膏粱厚味,生湿生痰,不仅阻滞血路,还能浸渗血液之中,改变血液成分,这种血液性质黏稠,称为高脂血症。由此可知,百病生于气,非虚言也。笔者认为,将原来的“九气致病”(怒则气上、恐则气下、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寒则气收、炅则气泄、劳则气耗),加上“食则气滞”,成为“十气致病”,可进一步完善诊疗思路。 气机逆乱虽然是冠心病的病因,但是如果按照“治病必求其本”,单从调理气机着手,势必有病重药轻之嫌。病因是气逆,结果是血瘀,活血化瘀是当务之急,就是“急则治其标”,所以选择直达心血管的活血化瘀药才是关键。对此,古代医家早有明训,比如明代医家张景岳云:“血有蓄而结者,宜破之逐之,以桃仁、红花、苏木、玄胡、三棱、莪术、五灵脂、大黄、芒硝之属;血有涩者宜利之,以牛膝、车前、泽泻、木通、益母草、滑石之属;血有虚而滞者,宜补之活之,以当归、牛膝、川芎、熟地、醇酒之属。”清代名医张锡纯云:“三棱莪蒁为化瘀血之要药;乳香没药为宣通脏腑,流通经络之要药。”清代医家王清任自拟血府逐瘀汤,对化血府之瘀颇有启发意义。我们虽然不泥其药,但遵其法,筛选藏红花、三七参、水蛭、丹参、川芎等十余种地道中药材,遵古法炮制,科学加工,组成“疏梗代刀丸”,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手术后的患者,能起到满意的“护桥保架”作用。同时,患者在术前坚持用药,也能收到治未病的效果。 冠心病,心血瘀阻,血管狭窄,无论手术与否,运用中医药辅助治疗,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基本依据是:现代医学检查证实血管狭窄程度和血脂黏稠程度;中医舌诊看到舌质色紫,或舌面有紫红色的瘀点、瘀斑,甚至舌质紫暗,尤其是舌下静脉怒张、紫暗,这种舌象对诊断冠心病血管阻塞颇为重要,其理论根据是“心开窍于舌,心气通于舌”(《灵枢·脉度篇》)、“舌为心之苗”(《血证论》);“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脉不通则血不流”(《灵枢·经脉篇》)。 这充分说明舌与心关系最为密切,通过经络相连,心的气血状况最容易从舌上反映出来。舌色紫暗,舌下静脉增粗色暗,证明心脏里有瘀血,这是血液成分或性质异常变化而引起运行不畅之血液(选出《实用中医内科学》)。“污血论”较之瘀血、恶血、留血、衃血等在诊断冠心病方面更为确切。 治疗冠心病所选择的中药应具备以下4个特点:1.符合中医药的归经理论;2.符合中药的功能主治理论;3.符合仿生学的理论;4.符合现代药理实验理论:能降低血小板的表面活性,减少血小板黏附程度;5.能防止动脉血栓形成,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增强纤维蛋白和溶解蛋白;6.能降低脂降醇;7.能逐瘀通络,散瘀定痛,增加冠状动脉流量,抑制血凝;8.既能疏通大血管,又能疏通小血管,还有疏通脏腑孔窍等功能。 (作者供职于新野县中医药研究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