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例眼病病例的诊治体会 □王印其
近日,一个一岁多的患儿,由家长带着从300公里远的地方来到河南省立眼科医院,早晨5时挂的急诊号,患儿被诊断为右眼角膜上皮糜烂。 接诊医生予以左氧氟沙星及小牛去血清蛋白点眼,并嘱咐家长带患儿到角膜病门诊做检查。 检查时,我们发现患儿双眼睑结膜充血,右眼上下睑结膜有假膜,角膜中央上皮糜烂。这显然是红眼病,是由腺病毒感染引发的急性流行性结膜炎。追问病史后得知,患儿一个月前因流泪曾多次在当地医院就诊,医生提示有医源性感染可能。 对于这个病例,有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 1.医源性感染常见,四季都可以发生。其发生与否,与机体的免疫力有关。 2.角膜上皮糜烂与结膜假膜有关,在急性期用小牛去血清蛋白点眼可以商榷。 3.本病属于自限性疾病,有自愈趋向,药物干预帮助不大。 4.对年幼患者进行眼病检查,需要医生有爱心、耐心、细心,有技巧。 在诊治这个病例的过程中,我有以下体会: 其一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需要区别眼病的治愈究竟是身体自我康复的结果,还是药品或者手术干预的作用,当然这里有主次之分,有君臣佐使(中医用语)之别,并非非黑即白,是有大学问的,在总结经验时要注意这一点。 其二是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被学者视为医学中强有力的功能法则,在临床实践及各种诊疗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它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症状得以改善的现象。汉诺威医学院教授布卡德·耶格尔指出:“只要是具有明显治疗目的的医疗或心理手段,都有可能成为安慰剂效应的工具。药物、手术、照射乃至谈话皆有可能。”弗兰克·波兹索特指出:“如果严格看待卫生体系成果的话,那就不得不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少案例要归功于患者的自愈力。”有人估计这样的案例要占到1/3。医学期刊《柳叶刀》里有一段话值得记住:“从表面上看,临床医学有一些事务是为人们所知的,但也有若干事务是我们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的;还有若干事务,我们则根本一无所知。” 其三,重视手术在眼病治疗中的重要作用,50%的眼病要依赖手术治疗。在现代医学眼科学中,手术的发展最为瞩目、最为突出,但也不能唯手术论,要精准手术,要善于用药。 客观事物是极为复杂生动的,它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含义,眼病亦如此。对同一个患者,同一个诊断结果和同样治疗方法,不同的医生有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正如古代诗人苏轼所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自有体现,看病亦如此。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