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预防自杀日 我们如何阻止悲剧发生
(上接第一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常有人把“我不想活了”“死了算了”等挂在嘴边。我们该怎么判断他们究竟是开玩笑还是真的有这种想法,并可能付诸行动呢? 据丁娟介绍,真正的自杀想法反映在一个人的主观认知层面,认定现在没有办法去处理当下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必须处理。换句话说,他/她已经灰心丧气,看不到任何出路,又逼自己必须解决问题。这时,人就容易出现自杀行为,即严重的心境障碍。 不只是抑郁症患者,双相情感障碍、酒精依赖、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神经性厌食、精神分裂症、惊恐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患者,都会因严重心境障碍而导致自杀风险升高。 因此,丁娟建议,如果认为身边人随时有自杀的危险,不要将其单独留下,应当及时寻求急救服务或医疗卫生专业人员的帮助;找适当的时间和安静的地点,与你担心的人谈论自杀,让他们知道你愿意倾听。 “公众要特别关注曾尝试过自杀的人,罹患抑郁症的人,酗酒或吸毒的人,在丧亲、分手等打击下长期遭受不良情绪严重困扰的人,经历过暴力、创伤、虐待、歧视或社会孤立的人,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减少他们的焦虑,让他们感觉得到了理解。”丁娟说,“自杀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谈论的,这需要每个人加强对自杀的了解。” 措施:关口前移 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意识 事实上,我国一直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公众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2018年,新修订的《精神卫生法》专门对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进行了规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将心理健康促进行动作为15个专项行动之一,鼓励个人正确认识抑郁症和焦虑障碍症状,掌握基本的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明确到2022年和2030年,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提升到20%和30%,失眠现患率、焦虑障碍患病率、抑郁症患病率上升趋势减缓。 具体到河南,面对汛情、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公众出现心理应激反应等情绪行为问题,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了心理援助热线和心理援助云平台,开展公共心理疏导和情绪稳定工作;同时,将心理援助工作关口前移,组织专家编写了《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应对指南》系列丛书和《汛情及疫情重叠下心理自助手册》(以下简称《心理自助手册》),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全省各地,供医疗机构在实际工作中参考使用,并派出心理援助医疗队对受灾群众、隔离人员开展心理援助工作,为公众发放《心理自助手册》。 9月8日上午,在新乡市长垣市某隔离点,4名从境外返回人员,他们在西安机场已隔离14天,来长垣市又隔离21天,出现严重负面情绪。 该酒店求助于新乡市心理援助医疗队。了解情况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院长王长虹、精神二科主任张建宏立即赶到现场,为这4人分别进行心理干预并赠送《心理自助手册》,这4人的情绪逐渐平复下来。为表达感谢,他们表示要完全配合后续隔离工作。随后,王长虹、张建宏又为该酒店的其他20余名隔离人员及酒店工作人员、驻酒店医务工作者进行心理辅导。 “将心理援助工作关口前移,及时为受灾群众、隔离人员疏导情绪,可以有效减少公众极端负面情绪的产生。”张建宏说。 截至目前,2128本《突发应急事件公众心理应对指南》系列丛书、15000册《心理自助手册》,面向全国高校、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及河南省18个地市,已经陆续通过快递寄出。与此同时,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还组织专家编写了全国版的《心理自助手册》,面向全国疫情防控重点省份发放,并采取线上方式面向公众开展12期心理援助科普讲座,以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追求心身共同健康。 来自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7月~8月,河南省心理援助云平台及心理援助热线服务1594人次,而去年同期服务为1300多人次,没有出现大幅上升情况。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驻马店市第二人民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社区,进行预防自杀的科普知识宣传,同时认真解答社区居民提出的问题。 丁宏伟 周 甜/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