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常 娟 通讯员 杨延飞 刘 静 吴会会
在上海市张江方舱医院10号方舱三病区有两位维吾尔族患者,他俩是一家人,来自3000公里之外的新疆,一个是年轻小伙子,一位是上了岁数的老先生。为了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与交流,在接诊之初,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援沪医疗队的队员们便将他们的床位安排在了一起。 4月23日,小伙子已经达到了出院标准,但老先生还不满足出院条件。这位老先生不会说汉语也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和医疗队员交流存在困难,饮食习惯也与其他患者不同。 老先生十分害怕小伙子出院后,自己在方舱医院不适应。为了缓解老先生的焦虑、解决语言不通带来的难题,医疗队员提前介入,为老先生制定了护理方案。采集核酸前,他们会派专人提前给老先生准备好二维码,保证顺利采集;同时,使用翻译小程序,与老先生进行日常沟通,及时解答他的疑问,尽最大努力满足他的需求;一日三餐送到后,首先给老先生分发特意为他准备的饭菜,并为他准备了面包、酸奶、麦片等食物。 医疗队员们每天巡视方舱时都十分关注老先生,及时向老先生的家人反馈他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病友们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帮助老先生。 在小伙子离开方舱医院后的几天时间里,老先生被医疗队员的精心服务感动,频频向医疗队员竖起拇指:“亚克西(很好,棒极了)!” 老先生的家人对方舱医院的医疗队员也赞誉有加,他们说:“56个民族是一家,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感谢党的关怀,感谢河南同胞的关爱与支持!豫疆一家亲,民族团结万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