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调整生活方式 预防骨质疏松症 |
| |
调整生活方式 预防骨质疏松症 □屈 敏 很多人年龄大了以后会发现身高比年轻时矮了不少,还经常出现驼背、腰背痛、全身骨痛等,有时还容易出现骨折。他们认为,人老了以后个子变矮、这疼那疼是很正常的事儿。殊不知,这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表现。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很隐匿的慢性病,轻者无任何不适,重者通常有腰背疼痛、全身骨痛等症状,其中以腰痛最突出。患者负重减少,活动后常导致肌肉劳损和肌痉挛。一般骨量丢失12%以上即可出现骨痛。 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因轻微活动或创伤而诱发,通常于弯腰、负重、挤压或摔倒后发生,椎体和髋部是常见的骨折部位。椎体压缩会导致身长缩短,椎体每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厘米~6厘米。而髋部骨折,尤其是股骨颈骨折,一年内的死亡率高达50%,幸存者中50%~75%的患者伴有活动受限、生活自理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如果患者长期卧床,就会加重骨质丢失,常因并发感染、心血管疾病等衰竭而死亡,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给患者及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骨质疏松症好发于老年人,特别偏爱绝经后的女性。最新调查显示,我国40岁~49岁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0%;而低骨量人群更甚,40岁~49岁人群低骨量率为32.9%,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46.4%。因此,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格外重要,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调整生活方式 健康、平衡的膳食模式是维护骨骼健康、防治骨质疏松症的基础。低钠、高钾、高钙饮食不但可以防治骨质疏松症,而且对高血压病、冠心病等也有益处。注意合理的膳食营养,饮食成分中要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含量,多食用含钙、磷高的食物,比如鱼、虾、虾皮、海带、牛奶、绿叶蔬菜等;必要时补充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多补充优质蛋白。加拿大一项历时5年的研究表明:低蛋白摄入(<总热量的12%)的绝经后妇女和年龄≥50岁的男性脆性骨折风险几乎是高蛋白摄入者(≥15%的总热量)的2倍。高钠饮食不仅会增加尿钙的排出量,还会降低骨密度,故应当限制饮食中盐的摄入量,成人每天食盐量不超过6克,老年人不超过5克,同时骨质疏松症患者要戒烟限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 坚持体育锻炼,多接受日光浴。适量的运动和晒太阳不仅能促进机体对钙的吸收利用,增加骨密度,而且运动还能改善机体的平衡功能,增加肌力,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因此,每天保证适量的户外运动,能有效减缓骨质疏松症的进展。老年人每周应进行150分钟~300分钟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如散步、慢跑、跳舞、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也可采用中等强度和高等强度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活动量。活动量要在1周内贯穿进行,每周至少有3天的身体活动,有助于降低受伤风险,防止过度疲劳,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在1天或1周内分几次完成。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户外活动还是居家活动,都要量力而行,应根据自身的健康水平进行身体活动。 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应当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激素类药物,如可的松、泼尼松等。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钙剂及维生素D的补充 维生素D和钙剂不仅能提高骨密度,也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常用药物,适当地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可延缓骨丢失和骨折的发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成人每天钙摄入量为800毫克,50岁以上人群每天钙摄入量为1000毫克~1200毫克。中国人饮食钙偏低,每天膳食摄入元素钙仅400毫克,仅为推荐标准的一半,故尚需补充元素钙500毫克~600毫克/天。碳酸钙的钙含量为40%,每天补充1克~1.5克已基本足够;乳酸钙和葡萄糖酸钙的钙含量分别为13%和9%。 钙的吸收需要维生素D的帮助。充足的维生素D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是皮肤经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生成。因此,维生素D也被称为“阳光维生素”。但需要注意的是,隔着玻璃窗晒太阳并不会促进皮肤维生素D的合成。中国营养学会在2013年推荐,维生素D摄入量成人为400IU(国际单位)/天,65岁以上人群为600IU/天。有的女性以白为美,导致户外活动减少,即便短时间外出也是做了全方位防晒,导致皮肤难以接受足够的紫外线照射,维生素D合成严重不足。秋冬季节,北方光照不足,更加重了维生素D的缺乏。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发现,我国中老年人群维生素D严重缺乏,约93.6%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适当补充维生素D能减少骨折发生,降低死亡风险,改善生活质量。维生素D分为普通维生素D和活性维生素D。需要注意的是,不推荐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使用活性维生素D来纠正维生素D缺乏;不建议1年单次较大剂量进行普通维生素D的补充。 骨质疏松症风险自评及定期骨密度检测 大家可通过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会(IOF)的一分钟骨质疏松症风险评估的19个问题,了解自己的骨骼健康。只要其中有一题回答结果为“是”,即为阳性,提示存在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或骨折风险评估。大家也可通过亚洲人骨质疏松症自我筛查工具(OSTA)进行骨质疏松风险测评:OSTA指数=〔体质量(千克)-年龄(岁)〕×0.2,OSTA指数>-1,骨质疏松风险较低;-1≤OSTA≥-4,骨质疏松风险为中等;OSTA指数<-4,则骨质疏松风险较高。 对于存在骨质疏松高风险的患者,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查。定期的骨密度检查,有助于了解自身的骨骼情况,从而采取相关的防治措施。女性从40岁开始就要定期检查骨密度,如果没有问题,可以3年做一次骨密度检查。但绝经后的女性或者长期服用类固醇、抗抑郁药物的女性,最好一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尽早用药。 骨质疏松症虽然是很普遍的疾病,但是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很大影响。因此,人们在年轻时就要做好预防工作,如果发现患上骨质疏松症,就要及时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