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第四版:天使之声
 上一版     
凝“新”聚力 提升护理质量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
温暖患者人生的最后一程
多功能面部冰敷袋
腹盆术后隐私遮挡罩
1
11 1 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过敏性鼻炎的药物治疗
 


□崔 丽  张伟立

   什么是过敏性鼻炎?都有哪些症状?应该如何治疗呢?下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过敏性鼻炎。

认识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即变应性鼻炎,是指特应性个体接触致敏物质后,主要由免疫球蛋白介导的介质(主要是组胺)释放,并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黏膜非感染性炎性疾病。通俗来讲就是人接触致敏物质之后,鼻黏膜出现变态反应,分泌物增多。
    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为清水样鼻涕、鼻痒、阵发性打喷嚏、鼻塞,可伴有眼部症状(如变态性结膜炎)包括流泪、眼痒、眼红和灼烧感等,多见于花粉过敏患者,同时有40%过敏性鼻炎患者可合并哮喘,在有鼻部症状的同时还可伴有咳嗽、喘鸣、气急、胸闷等肺部症状。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呢?首先是遗传因素,过敏性鼻炎患者通常显示有家族聚集性,已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与过敏性鼻炎有关。其次是致敏物质暴露,也就是患者接触到了可能的致敏物质,如尘螨、花粉、动物毛发皮屑、真菌等,或接触了食物致敏物质,如坚果、海鲜、鸡蛋、牛奶、大豆、苹果等。
常见的药物治疗
    一、鼻用糖皮质激素:能减少鼻涕、缓解鼻塞、打喷嚏症状,可额外改善合并哮喘患者的哮喘控制水平和肺功能,多数在30分钟左右就起效,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几天至几周才能起效,是目前治疗过敏性鼻炎有效的药物。
    常用药品: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布地奈德鼻喷雾剂。
    二、抗组胺药:口服抗组胺药为第二代抗组胺药(包括第二代新型抗组胺药),起效快速,作用持续时间较长,能明显缓解鼻部症状,特别是对鼻痒、打喷嚏和流涕,还对合并眼部症状有效,但对改善鼻塞效果有限。对花粉过敏患者,推荐在致敏花粉传播前进行预防性治疗,有利于症状控制。
    常用药品:氯雷他定片、地氯雷他定片、盐酸左西替利嗪片、盐酸奥洛他定片、依巴斯汀片。
    鼻用制剂对鼻塞症状的缓解效果较好,也可以缓解过敏性鼻炎引起的打喷嚏、鼻痒、流鼻涕等,但对眼部症状疗效较差。通常用药后15分钟~30分钟即起效。
    常用药品:盐酸左卡巴斯汀鼻用制剂、盐酸氮卓斯汀鼻用制剂、盐酸奥洛他定鼻用制剂。
    三、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在组织充血、水肿方面疗效明显,且能有效缓解打喷嚏和流鼻涕症状。可用于伴或不伴哮喘的过敏性鼻炎患者。
    常用药品:孟鲁司特钠片。
    四、鼻用减充血剂:通过收缩血管的作用,局部用于鼻腔时可减轻炎症反应所致的鼻腔黏膜充血、肿胀,可迅速缓解鼻塞。该类药品使用最长不能超过7天,浓度过高、疗程过长或用药过频(间隔不足3小时)可致反跳性鼻黏膜充血,易发生药物性鼻炎。鼻腔干燥者,萎缩性鼻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甲亢、闭角型青光眼、正接受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不推荐使用该类药物。
    常用药品:盐酸赛洛唑啉鼻用喷雾剂。
联合用药
    一、对于单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可以考虑联合用药。
    二、对中度、重度过敏性鼻炎患者,可以选择鼻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
    三、鼻塞等症状未得到良好控制的患者,可以选择鼻用激素+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四、口服抗组胺药+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比单独口服抗组胺药或单独口服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的疗效更好。
热点问题分析
    儿童长期使用鼻用激素会影响儿童的激素分泌和生长发育吗?
    通常人们谈激素色变,其实鼻喷激素属于局部用药,其全身生物利用度低,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鼻喷剂中激素含量很低,喷1个月相当于口服大约1片激素药的药量,且进入全身的药量也较少,因此只要规范使用,就是安全有效的。但是若较长时间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时,应采用最小有效量,并定期监测儿童生长发育情况。
    过敏性鼻炎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吗?
    答案是不需要应用抗生素治疗。过敏性鼻炎是一种鼻黏膜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疾病。非感染性炎症不是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等)引起的炎症,无须抗感染治疗。
    如何减少过敏性鼻炎发作呢?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避免接触致敏物质,如花粉过敏患者可减少出门,或佩戴口罩、围巾;对尘螨过敏的患者应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干爽,小朋友尽量避免接触毛绒玩具;对动物毛屑过敏的患者要远离宠物;每年发生过敏性鼻炎的时间,在过敏来临前2周~4周时及早使用抗过敏药物。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