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公让
案例一
李某,男,56岁。 初诊:4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第三趾溃破发黑伴左下肢发凉困痛,夜晚疼痛剧烈,不能平卧,彻夜难眠,不能行走。患者到当地某医院经过CT检查显示:腹主动脉远端,右侧髂总动脉混合性斑块;左侧髂内动脉自起始处闭塞;左侧股深动脉起始处重度狭窄,股动脉远端闭塞。症见左足红肿,第三趾发黑、肿胀,第二趾、第三趾及第三趾、第四趾趾间溃破,分泌物量多、质稠、臭秽,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诊断:糖尿病坏疽,证属湿热型。 治宜:清热祛湿,活血化瘀。 处方:四妙勇安汤加减。当归20克,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水牛角20克,甘草10克。共15剂。水煎服,每天1剂。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显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除对甲氧苄啶、磺胺甲 恶唑敏感,对头孢菌素类、庆大霉素及妥布霉素等均有耐药。 局部疮面用九一丹外涂,干纱布覆盖。口服复方磺胺甲 恶唑,每次200毫克,每天2次。 医嘱:降糖药物按时服用,勿用过热开水烫洗,勿食辛辣刺激食物。 二诊:患者左足第二趾、第三趾趾间干燥,肿胀消减,夜晚静息痛明显减轻。内服药物改用四妙活血汤加减。行左足第二趾、第三趾清创截肢术,因创面太大,未予缝合,遗留有3厘米×4厘米的创面,同时行自体骨髓血采集,干细胞分离并移植术。每天外科清洁换药,用聚维酮碘纱布包扎。 三诊:患者左足疮面有灰黄色坏死组织覆盖,周边肉芽组织淡白,有少量淡红色。舌质淡、苔薄黄,脉细涩。药用通脉活血汤加减内服。疮面用磺胺嘧啶银及氯霉素粉每天交替外用。 四诊:患处见有肉芽颗粒生长后,给予抗绿生肌散及仲景药霜外用,隔日清洁换药1次。现疮面较前已明显缩小,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中药同上,疮面行点状植皮术。术后24小时更换敷料,清洁换药,3天1次。 五诊:患者植皮术后15天,换药见皮片下无分泌物,皮片与创面紧密粘连,皮片呈粉红色,生长良好。嘱咐其口服院内制剂通脉丸巩固治疗3个月。
案例二
闫某,男,79岁。 初诊:以左足溃破、疼痛1个月,加重3天来诊。症见双下肢发凉、麻木,左足稍肿,皮温偏低。左足背可见一3厘米×2厘米大小溃疡面,色黑有渗出,无肉芽组织生长。患者左足疼痛,夜间加重,影响睡眠,伴活动受限。查体见双下肢营养障碍,肌肉萎缩,皮肤光滑菲薄,汗毛稀疏,趾甲增厚变形,生长缓慢,双下肢皮温低,以左侧为甚,左足稍肿胀,呈指陷性水肿,左侧股动脉搏动减弱,左侧腘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未触及,右侧腘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双侧足背动脉未触及,肢体抬高下垂试验阳性,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既往史:2型糖尿病10年,高血压病10年。踝肱指数显示:左侧0.15,右侧0.56。彩超显示:左侧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闭塞;右侧股动脉不全闭塞。 诊断:脱疽(糖尿病肢体闭塞性动脉硬化),证属湿热毒盛。 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处方: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30克,玄参30克,当归20克,丹参30克,苍术10克,黄柏10克,陈皮20克,甘草10克。共15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其他治疗:用过氧化氢溶液、生理盐水冲洗溃疡面,而后用氯霉素药水浸润纱布局部湿敷溃疡面,每天1次外科清洁换药。 二诊:溃疡面渗出明显减少,边界局限清晰,肉芽组织可见生长,但色淡欠佳。舌质红、苔白,脉细弱。 辨证:气血两虚。 处方:八珍汤加减。黄芪30克,党参2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白芍15克,炮山甲12克,丹参30克,川芎1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 共20剂。每天1剂,水煎服。 其他治疗:用九一丹外涂,干纱布覆盖溃疡面。每天1次外科换药。 三诊:患者溃疡处干燥,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大便偏干,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涩。在上方中加入石斛20克、麦冬20克、火麻仁15克,以滋阴生津,润肠通便。 其他治疗:仲景药霜外涂创面,每天1次,外科清洁换药。
案例三
王某,男,57岁。 患者患糖尿病5年,右足疼痛、溃破2个月来诊。症见右足肿胀,足底外侧缘皮肤溃破,有大量坏死组织,渗出液较多,呈脓性,味臭,溃疡面约4厘米×3厘米,溃烂较深,已至跟骨,溃烂面周围皮肤发红,右足皮温低。双侧股动脉可触及搏动,双侧脑动脉搏动减弱,双胫后动脉,足背动脉未触及搏动,双下肢肢体抬高下垂试验阳性,舌质红、苔黄稍腻,脉弦数。腹主动脉及双下肢动脉检查显示:腹主动脉,双下肢动脉硬化性改变;左侧胫前、胫后、腓动脉多发节段性狭窄;足底,足背动脉未见显影,考虑为狭窄;右侧小腿动静脉瘘。患者为老年男性,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化不足,致脉络瘀阻,日久瘀而化热,致肉腐骨脱。 诊断:脱疽,证属热毒炽盛。 治宜: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处方:四妙勇安汤合通脉活血汤加减。当归20克,玄参30克,金银花30克,赤芍6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炮山甲12克,陈皮15克,甘草10克。共2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其他治疗:溃疡面外科清洁换药,每天1次。用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液冲洗溃疡面,并逐步剪除部分坏死组织,用聚维酮碘纱布清洁覆盖包扎固定。 医嘱:保持创面清洁,干燥。勿用过热开水烫洗,严格控制饮食,及时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 三诊:右足疼痛较前减轻,溃疡面可见新生红色肉芽组织生长,周围皮肤发红基本消退,但四肢发凉仍然明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熟地黄30克,制附片9克,细辛15克,麻黄12克,丹参30克,白芥子6克,姜炭6克,甘草10克。共15剂,水煎服,每天1剂。 其他治疗:溃疡面坏死组织上撒自制抗绿生肌散以提脓祛腐,解毒活血;外涂自制仲景药霜以祛腐生肌,煨脓长肉,两药合用,隔日清洁换药1次。同时行分泌物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 三诊:创面逐渐愈合,下肢发凉症状亦得到改善。舌质暗、苔薄白,脉沉细涩。 处方: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黄芪20克,党参20克,陈皮20克,薏苡仁30克,甘草10克。共2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其他治疗:隔天清洁换药,根据分泌物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先用过氧化氢溶液稀释液冲洗,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聚维酮碘纱布外周皮肤常规消毒,剪除部分外周组织后用敏感药物阿米卡星湿纱布覆盖创口,并清洁包扎固定。 四诊:患者右足肿胀已完全消退,溃破处干燥局限,溃疡面约1.5厘米×1厘米,溃疡面周围见大量上皮组织向中央爬行。舌质暗、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当归2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玉竹20克,石斛20克,麦冬20克,炮山甲12克,黄芪30克,陈皮30克,甘草10克。共20剂。水煎服,每天1剂。 其他治疗:创面局部清洁换药,用聚维酮碘常规消毒覆盖创口,包扎固定。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