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肿瘤具有积极作用 □孙 立
目前,肿瘤已成为影响我国人口寿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尽管早期干预、治疗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肿瘤的死亡率,但肿瘤患者群体,对于目前的肿瘤治疗与管理仍有较高需求。 现有的肿瘤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尽管这些治疗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治疗相关的问题。比如胃肠道反应、心脏肝肾毒性、手足综合征和局部辐射损伤等。一些患者或因为毒副反应影响了生活质量,或因为无法耐受反应而终止治疗。目前,随着人们对肿瘤知识的了解,肿瘤的治疗模式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学科、综合、适度治疗,以及强调姑息支持、肿瘤康复、关怀治疗。其实,在这些治疗手段中,中医药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逐渐发挥出来,也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中医药不仅可缓解肿瘤患者的症状(如疲劳、疼痛、厌食和失眠等),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减少化疗、放疗、靶向等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对于一些患者,单独应用中医药治疗,甚至实现了长期带瘤生存的愿望。目前,肿瘤的复杂性尚未被现代医学完全解读,而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却不可否认。下面,笔者结合诊疗经验,以实例进行详细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疲乏:针灸和推拿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疲乏症状,已经被小样本临床研究所证实,在美国NCCN(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肿瘤患者疲乏管理指南中作为非药物治疗方法被推荐使用。而在药物治疗中,西洋参及人参在改善癌性疲乏中具有一定的潜在作用。在大多数补气中药方剂中,人参、黄芪都是主要补气中药,比如经典的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等。在中医外治法中,艾灸对于改善疲乏的作用明显。 厌食:肿瘤患者的厌食机制复杂,除了疾病本身可以引起厌食,抗肿瘤治疗也会加重厌食程度及营养的流失。在一些患者中,可以通过中医综合治疗手段,实现补益和疏通,进而达到改善食欲的效果。比如对于发热患者,控制发热就可改善患者的食欲;对于长期便秘、大便堵塞的患者,通大便即可改善患者的食欲;对于一些梗阻无法进食的患者,改善梗阻状况也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食欲。 慢性疼痛:肿瘤患者的疼痛,在影视剧里给大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肿瘤晚期患者的家属都担心患者因为疼痛而受到精神折磨。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具有很大潜力,因为其副作用小,比如非甾体类止痛药的胃肠道刺激,阿片类药物所引起的恶心、呕吐、便秘等。中医治疗疼痛手段多样,尤其在外治法中,效果更为突出。比如外用膏药,对轻中度疼痛具有较好的缓解作用。此外,放血、拔罐、针刺、刮痧、艾灸、火针等中医特色疗法,根据“不通则通,不荣则补”的中医理论,屡获良效。 此外,中医药治疗还可广泛用于改善放射性食管炎、癌性发热、化疗药物末梢神经损伤、靶向药物导致的手足综合征,药物所致的皮疹、骨髓抑制、淋巴水肿等问题。在临床中,笔者取得了许多中医治疗的效案,这与患者对中医的理解、信任及依从性是分不开的。 尽管中医药在治疗中具有诸多优势,但限于其理论的复杂性、操作的专业性、经验的重要性等因素,也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深度与广度。有时,同样的病证,不同的人操作却复制不出同样的效果。这也往往被一些学者认为,中医疗效无法通过高质量的临床试验予以验证。笔者认为,这正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笔者深信,中医疗效明显就是让更多群众信服的证据。 在治疗肿瘤过程中,最终都落脚于综合治疗。肿瘤的发生,都是诸多不良因素长期作用于身体,导致身体功能失调,才以病态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然而,中医强调“治未病”“天人合一”,注重整体观念,本身就是综合思维的体现。笔者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将中医的理念及其优势持续挖掘和发挥出来,让更多群众了解和接受中医,进而形成广大群众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从而推动中医药在防治肿瘤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