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则不痛是中医治疗郁痛的法则 □韦中阳
有关疼痛的病机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其中有“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的文字记载。寒邪致使气血凝滞不通,可致疼痛,营血亏虚筋脉失去濡养亦可导致疼痛。后世医家将此概括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与“不荣则痛,荣则不痛”,并作为痛证病机的关键。 其实,在临床上还存在另一种可以引起疼痛的病因病机——七情不遂,气机郁滞。七情不舒所致疼痛称为“郁痛”,情志舒畅则疼痛自止,所以“不舒则痛,舒则不痛”。 肝郁可致多种疼痛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指出愤怒可以引起心痛,医籍《备急千金要方》中有“怒气为病,则上行不可当,热痛上冲心,短气欲死,不能喘息”的文字记载。宋代医家陈自明认为,凡惊恐忧思抑郁不舒,可致使气血郁滞而心腹疼痛,正如《妇人大全良方》中有“若经候顿然不行,脐腹绞痛,上攻心胁欲死……由惊恐忧思意所不决,气抑郁而不舒,则乘于血,血随飞行,滞则血结”的文字说明。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出“怒郁之治:若暴怒伤肝,逆气未解,而为胀满或疼痛者,宜解肝煎,神香散,或六郁汤,或越鞠丸”之观点。其虽然未明言痛在何处,但此为郁怒致痛无疑。 七情伤肝可致多种疼痛 头痛。最易因愤怒伤肝所致。医籍《证治准绳·头痛》中有“怒气伤肝,及肝气不顺上冲于脑,令人头痛,宜沉香降气散,并苏子降气汤,下养正丹”的文字记载。《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一人因境多拂逆,常动肝气、肝火,致脑部充血作疼。治以镇肝、凉肝之药”的文字说明。这说明愤怒导致肝气郁结、肝火上炎,均可令人头痛,宜从肝论治。 胁痛。悲哀、烦恼、愤怒、焦虑、惊扰皆可伤肝而致胁痛。宋代医家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中提出“悲哀烦恼伤肝气,至两胁疼痛”的观点。南宋著名医家严用和在《严氏济生方》中提出“夫胁痛之病……多因疲极嗔怒,悲哀烦恼,谋虑惊扰,致伤肝脏”之观点。 不舒与不通、不荣疼痛的关系 不舒则痛与不通则痛有着密切的病机联系。不通则痛多属实证,主要因风寒热邪内蕴、气滞、痰阻、食积、血瘀、石结等邪实妨碍气血运行、闭塞经隧、阻滞运行等所致。不舒则痛是因七情不遂致使气机郁滞,最终可造成气滞食积、痰凝血阻等病理产物。故不舒则痛包含部分不通则痛的实证病机。 不舒则通与不荣则痛也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不荣则痛多属虚证,主要因气血津液阴阳亏虚,脏腑经脉失于濡养所致的疼痛。不舒则痛可因悲忧、思虑致使心气不足或心脾亏虚,最终也可造成气血不足。故不舒则痛包含部分不荣则痛的虚证病机。 但是,不舒则痛还具有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病机以外独特的病机,诸如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心火旺盛、心气不足、心神不宁、心肾不交等虚实夹杂之证。 不舒则痛和舒则不痛,治宜从郁论治。治疗方法有疏肝理气、解郁化痰、清泄肝火、清泻心火、宁心解忧、安神定志、养心健脾等。更重要的是,除了药物治疗以外,从郁论治还包含了多种非药物情志调摄。而这些都是通则不痛、荣则不痛治疗原则中所不具备的。 由于不舒则痛与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存在一定的病机联系,故舒则不痛在必要时需要联合运用“通”“荣”的治法。 “不舒则痛,舒则不痛”的关键在于提出了无郁不作痛,郁解痛自消的观点,其内涵无法被“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及“不荣则痛,荣则不痛”完全囊括,故弥补了痛证病因病机的不足,丰富了针对郁痛的治疗方法。 郁痛的临床特征 郁痛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检查并无异常发现,但其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 具有因郁致痛的病因特点,疼痛消长因情志波动而变化。比如一生气即发生胃痛、胁痛、头痛,或精神紧张压力大时易发生头痛、偏头痛。疼痛持续时间及其轻重程度通常与注意力是否分散有关,自我暗示倾向明显。部分郁痛可能表现为“隐性郁证”,需要运用四诊技巧谨慎辨治。 疼痛部位与时间不固定。是指疼痛的部位并不固定,时常变幻不定或呈游走性,时而此处痛时而彼处痛。疼痛部位界限模糊,难以准确定位,疼痛性质表现多种多样。 疼痛可同时见于多个部位。据有关研究人员调查,抑郁症出现疼痛症状者占92%,有多处疼痛者占76%。少数可为“某部固定的疼痛”。郁痛几乎可以发生在全身各个部位,如头痛、目痛、咽痛、舌痛、胃痛、胁痛、乳痛、胸痛、肩颈痛、背脊痛、腰痛以及四肢关节肌肉痛等。临床上发现郁证患者多见颈肩、肩胛部及背部胀痛或僵硬等。 从郁论治效果明显。如当运用通法、荣法止痛无效时,需要仔细辨认有无郁证或隐性郁证,尝试从郁论治,可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本文由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韦绪性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