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四版:杏林
 
第四版:杏林
 上一版     
立冬节气话养生
白头翁
常敲胆经一身轻
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
1
11 1 2022年11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立冬节气话养生
 

立冬节气话养生
□薛永亮

   在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九个节气是立冬。《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记载:“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秋季农作物全部收晒完毕,草木凋零,收藏入库,动物也藏起来准备冬眠,万物都趋于休止,生机潜伏闭藏,开始养精蓄锐,为春季勃发做储备。自然界的变化,也反映了天地之间阳气的运行状况。经过秋季的收敛,此时阳气已经渐渐凝聚,开始潜藏,天地之间阳气不旺。人体感受天地气机变化,机体的阳气随着自然界的转化,也渐渐潜藏。因冬季五行属水,在人体为肾,所以中医认为,人体阳气此时藏于肾中。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中医认为肾中所藏为真阴和真阳,五脏之阴非肾阴不能滋,五脏之阳非肾阳不能养。肾阴为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肾阳则是活动的基本动力;冬在五脏应肾,而体之阴阳根于肾。因此,冬季养生的重点是顺应自然界闭藏规律,凡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运动锻炼,皆以调摄肾之阴阳,以敛阳养阴为根本。
起居:早卧晚起、避寒保暖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要顺应自然界闭藏的规律,冬季起居养生以敛阳养阴为根本,《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从立冬开始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起居调养应该以“养藏”为主。也就是说,立冬节气养生,不要因扰动阳气而破坏人体阴阳转换的生理机能,应随着太阳的升起和降落来调整作息时间。人体如果没有阳气,将失去新陈代谢的活力。其中,睡觉就是养阳的简单且有效的办法。冬季日短夜长,白昼为阳,夜晚为阴,每天要保证7小时~8小时的睡眠时间。早睡有利于阳气潜藏,晚起则有利于阴精蓄积。保证充足的睡眠,对婴幼儿及处于成长黄金期的青少年来说很重要,有利于来年春季“抽条发枝”;阳气对老年人来说尤为重要,因此老年人应保证7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最好在太阳升起后起床。
    立冬时节,虽然还有“小阳春”的温暖天气,但是切记不可贪凉。人们若出现手脚冰凉、怕冷、腰酸背痛等症状,很可能是阳虚在“使坏”。要想抵御寒邪,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注重自身保暖,其中特别要注意四肢保暖,这是因为四肢血液循环差,对外界温度变化敏感,所以最容易冻伤。
   同时,人们要经常晒太阳,在阳光最强烈的正午,以身体背面沐浴阳光,可以起到强壮人体阳气、温通经脉的作用,有利于扶助脏腑正气、抵御外邪。年老体弱人群容易感冒,建议每天用热水泡脚,可以改善足底血液循环、散风驱寒、预防感冒,还可以燃烧艾叶或艾条,对室内空气进行艾熏,以驱逐空气中的病毒、细菌,但呼吸道过敏者慎用。
饮食:温阳御寒、滋阴润燥
    民间有句谚语:“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立冬时节,天气逐渐转寒,常遇到强冷空气迅速南下。冬季的寒冷天气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三类热源营养素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了人体热量散失过多。因此,中医有“寒为阴邪,易伤人体阳气”的说法,而阳气根源于肾,故寒邪最易中伤肾阳,并且肠胃对寒冷的刺激也变得更敏感。元代医学家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中记载:“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就是强调立冬后宜多食温阳御寒的食物,如羊肉、鸡肉、虾、鸽子、鹌鹑、海参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食物,温阳御寒效果好,有助于提高人体抗寒能力;并且应少食绿豆、西瓜、螃蟹、苦瓜等生冷寒性食物,避免引发胃酸、腹胀、腹泻等肠胃疾病。
    此外,立冬节气之后,偏北风多,风力加强,降水显著减少,空气渐趋干燥。《黄帝内经》中提倡“秋冬养阴”,就是提醒我们在温阳驱寒、少食生冷的同时,如果不重视藏精,喜欢吃葱、姜、蒜、辣椒、牛肉、人参、鹿茸等滋腻、辛辣、燥热之物,就容易“上火”,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头晕、口腔溃疡、鼻衄、耳鸣、咽痛、便秘等不适症状。因此,人们可适当食用太子参、玉竹、枸杞子、百合、无花果、雪梨、银耳、木瓜等滋润养阴的食物。“咸”入肾,也可适量吃一些咸味食品,如海带、紫菜、海蜇等。
    立冬时节进补,调养脾胃也很重要,因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是说冬季进补能不能高效,关键在于脾胃受不受补。因此,立冬时节进补需要调养脾胃。
精神:平和少气、恬淡安静
    立冬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这个时候万物凋零,且光照时间短,褪黑激素分泌增强,会使人触景生情、郁郁寡欢。从医学上来说,阳光能让人精神振奋,人们可以在10时~15时出门晒太阳,光照可以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立冬时节切忌情绪激动、与人争吵,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持心态平和。另外,如果长期把自己封闭在家里,会更加觉得消沉、无助、寂寞、空虚、无聊,久而久之就会患心理疾病。因此,就算天气冷,也要多出门走走,可以找朋友聊天、倾诉,从而消除烦闷和低落情绪。这时还可以根据自身喜好选择能愉悦身心的活动,如养花、写书法等,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消除烦闷,保持精神情绪的安宁,含而不露,避免烦扰,使体内阳气得以潜藏。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人的意志也应该顺应这种变化,远大的志向这个时候要好好地在心里谋划,等来年春天阳气生发之时再去实现。此时要保护珍惜自己的阳气,已经经过了秋天的收获,完成了一年的辛劳,不管结果如何,这个时候都应该像已经完成了一年的任务一样,该享受已经收获的一切了。
运动:适量运动、动静结合
    俗话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动则养阳,静则养阴。冬日主闭藏,主张少动、少出汗,但也不能因为天气寒冷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也要适当感受寒凉之气,走到室外,激发身体阳气,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耐寒及抗病能力。由于立冬节气过后早晨气温较低,人体皮肤毛细血管易收缩,容易引起血压升高及心肌耗氧量的增加。因此,晨练不能太早,可选择待太阳升起、日照充足、气温升高后再出门锻炼,并且运动前要充分热身,尤其是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一定要避免寒冷刺激。户外活动在9时30分~16时进行最为适宜,并且选择在向阳的地方进行。冬季也有紫外线和红外线,紫外线有杀毒、补钙的作用,红外线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尤其是我们的后背,后背暖了,全身舒服。人们还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可选择健步走、打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同时,人们在运动时应注意保暖,预防感冒,但也不要穿得过厚,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微微出汗为宜。大风降温天、雾霭天、阴天,应尽量避免外出运动。
    此外,很多人喜欢冬泳,但事实上,冬泳并不是人人适宜,冬泳暴露的皮肤过多,使阳气散发,损伤阳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冬泳运动剧烈、氧气消耗大,对心肺功能要求高,所以身体素质较差或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要谨慎选择。
    总之,立冬时节养生,以潜藏阳气、养阴为原则,既要避寒,又要避免扰动阳气;既要补充能量,又要减少消耗。
    (作者为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

 
2018-2020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