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刘姥姥的“达观”人生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学习《河南省中医药条例》有感
白 果
1
11 1 2022年12月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三九补一冬 来年无病痛
 

□张智民 张 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当有人“悲秋伤春”时,在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笔下,却把初冬描写得富有生机和诗意。昼夜交替,四季轮回,随着冬季的到来,天寒地冻,草木凋零,万物蛰伏,阳气殆尽,阴气主时,此时应当遵从自然界闭藏的特点,保养阴精,潜藏阳气。冬季是养生的“黄金季节”,人们可以通过规律作息、合理饮食和运动锻炼,顺应冬时,道法自然。因此,冬季养生,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起居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是人体阳气闭藏之季,《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冬季应早睡晚起,保证睡眠充足,潜藏、养护阳气,避开严寒。其道理在于:一是“去寒就温”,避免寒冷空气对人体的猛然刺激;二是“必待日光”,在阳光下呼吸清新的空气。现代科学证明,树叶在阳光的照射下,通过光合作用置换出氧气,这也是为什么人们上午8时、9时在树林里会感觉空气更加清新怡人的原因。
    冬季同时也是感冒、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心血管疾病高发季节。季节交替,气温变化剧烈,未能及时添衣防寒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冬季保暖尤为必要,晨起出门锻炼前宜在家中先做暖身运动,避免突然受寒冷刺激,诱发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饮食
    冬季适当养生进补,有利于增强体质,帮助抵抗严寒,尤其对素体阳虚之人,饮食上可以适当温补,既可驱寒又可补阳气不足。
    在食物的选择上,宜食甘温食物,特别是血肉有情之品,药食两用,效果更好。比如羊肉性温,可温补脾、胃、肝、肾,补血通经,是助元阳、补精血、疗肺虚、益劳损的佳品;牛肉可以养胃补虚,补脾益气,强筋壮骨,含有锌、钾、镁等矿物质,可以促进肌肉生长,提高身体免疫力;生姜可解表散寒、温中止呕,葱白可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韭菜可温肾通阳、行气活血,板栗能补中益气、温肾强腰,体质虚寒之人冬季皆宜多食。
    此外,由于冬季人们普遍吃高热量食物较多,容易郁闭而生痰火,此时不妨吃一些白萝卜。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白萝卜性味辛甘,可顺气消食、化痰止咳、生津润燥,起到消食助运化、理气化痰、清热生津的作用。
情志
    冬季应该收藏心志,保持心神安定,避免大的情绪波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这明确地告诉人们,冬季养神的关键是使意志如伏似藏。藏神还包含少欲之意,此处的欲,不仅仅指性欲,还包括对于物质、精神上的过度追求。欲望过度易催动相火,使相火妄动,不利于顺应冬时,还易暗耗真阴,久而久之,会有乏力、口干、烦躁易怒之症。
    冬季情志调养除做到“藏神”外,还要注意防止冬季抑郁症。冬季人体阳气微弱而静守,静守则易滞、易郁,加之天气寒冷,日照时间减少,万物凋零,易使人情绪低落。故《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曰:“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更兼脏气弱。”即言阳气不足、脏腑气机不畅,加之忧思,则生抑郁。因此,冬季首先应通行阳气,多晒太阳,使阳气通达,缓解低落情绪;其次要学会自我排解情绪,心中若有不快,可哭可诉,可笑可歌,使气机畅达,抑郁自消。
运动
    冬季天气寒冷,气血运行缓慢,此时更应适度锻炼,促进气血流通,以抵御寒冷。《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冬季运动的原则是不宜大汗淋漓,应以微微汗出为度。冬季本是收藏阳气的季节,出汗过多会使阴液外泄,同时损伤阳气,体虚之人尤应注意。
    同时,锻炼的时候还要注意防寒保暖,正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中记载:“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汗出,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中国传统的太极拳、八段锦和现代流行的瑜伽,以及慢跑等,都是冬季推荐的运动方式,动作柔和不会导致大量出汗,也能通畅气血。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冬季是人体机能闭藏的季节,同时也是一年中保养身体、积蓄能量的最佳时机,做得好便可顺天而藏,借天而补。科学的冬季养生关乎来年的健康,所以在四季养生中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