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河南医政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标本观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灸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特点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思路
让中医药学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1
11 1 2022年12月13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慢性胰腺炎的中医辨治思路
 

□尹国有  陈  莉

   慢性胰腺炎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实质的持续性或反复性炎症,胰腺体广泛或部分纤维化,腺泡萎缩,后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一般认为,慢性胰腺炎的发病大多与胆道疾病有关,比如胆囊炎、胆石症、胆系感染及胆石症术后等,常见于长期酗酒、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者。
    慢性胰腺炎以腹痛、腹泻、消化不良、消瘦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腹痛”“泄泻”“胃脘痛”等范畴。中医认为,由于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长期酗酒等,致使湿热内蕴,肝胆郁热,升降失职,胆汁逆流,脾胃受损,脏腑功能失调而发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找准中医辨治慢性胰腺炎的思路,是取得好的临床疗效的重要一环。中医辨治慢性胰腺炎,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辨病辨证相结合 明确诊断好治疗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基本的思路和方法,它对及时明确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使治法方药具有针对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慢性胰腺炎有自己固有的演变规律,通过辨病以正确认识慢性胰腺炎的病情演变轨迹,是确立总体治疗方案、选用适宜治疗方法的前提和基础。在慢性胰腺炎的病情演变过程中,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又有不相同的证候存在,其发病机制也不一样,通过辨证,能找出不同患者的特异性本质,确立针对性的治疗方药。辨病可以避免不顾疾病整个病程特点的辨证之不足,辨证可以弥补不注意阶段性个体病机特点的辨病之不足。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能在发挥两者各自优势的基础上,克服各自的局限性,优势显而易见。对慢性胰腺炎来说,首先要依据其客观症状及实验室检测结果明确西医诊断,并根据中医证候建立动态的逐级矛盾分析辨证体系,找到一个纵的病与横的证的交叉点,确立其主证、可变性兼证,据此确立切中病机的治法方药。
    根据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通常将慢性胰腺炎分为肝郁气滞型、脾胃实热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胃虚弱型4种基本证型,其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肝郁气滞型,当以疏肝解郁、理气止痛为治则;脾胃实热型的治疗,以通里攻下、清热解毒为法则;气滞血瘀型,则应活血化瘀、行气通络止痛;对于脾胃虚弱型,则应健脾益气、消食化湿祛浊。当然,由于慢性胰腺炎患者的病情复杂多样,有诸多兼证存在,临证时还应仔细分辨,详细辨证,以免出现失误。
脾胃损伤失运化 健脾和胃功劳大
    慢性胰腺炎是西医的病名,中医认为“脾即胰”。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描述“脾长一尺,掩太仓;太仓者,胃之上口,即中脘穴也”,这里的“脾长”即指胰腺。清代医学家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指出“脾中有一管,体像玲珑,易于出水,故名珑管,脾之长短与胃相等”,认为胰腺为脾之珑管。现代中医专家何绍奇提出脾胰同源,中医的脾主运化,主要是“转输”“散精”功能,即把饮入胃的水谷精微,通过肺的气化作用散布全身。西医中胰腺分泌的胰酶可促进食物中淀粉、脂肪、蛋白质消化,胰岛素控制着蛋白质、糠类、脂肪等物质的代谢和贮存。可以看出胰腺的作用包括脾的“转输”“散精”功能。
    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调解中焦气机。慢性胰腺炎的发病与饮食不节、饮酒过多密切相关,由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贪凉饮冷,饮酒过多,过食辛辣厚味等,损伤脾胃,脾胃不和,脾胃虚弱;中焦气机不调,纳运失常,水谷不化,出现脘腹疼痛、纳差、消瘦、大便溏泻、食而不化等慢性胰腺炎的诸多症状。因此,慢性胰腺炎属于中医脾病的范畴,脾胃损伤、脾失运化是其主要发病机制。脾胃损伤失运化,健脾和胃功劳大,治疗慢性胰腺炎,必须从健脾和胃上下功夫。通过健脾和胃,促使脾胃强健,脾胃调和,恢复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之功能,纳运正常,则脘腹疼痛、纳差、消瘦、大便溏泻、食而不化等诸症状自可逐渐消除,慢性胰腺炎患者自然会逐渐好转,随之身体康复。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